基本概念:自我是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处理现实需求的心理机制。它在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层面均有活动。功能与特性:现实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它试图在本我的冲动和超我的道德标准之间找到平衡。调解者:自我是本我的需求和超我的要求与外部世界现实之间的调解者。防御机制:自我运用各种...
“自我”根据现实要求调节“ 本我”,按现实所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我”要求的。 它既是从 “本我” 中发展出来,又是 “ 本我 ” 与外部世界的 中介 。 3.“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 是 道德化了的 “ 自我 ”“ 超我 ”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 “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
本我的力量太强的话,突破了自我和超我的限制,就会做一些冲动的事情,自私自利不管不顾,往往会侵害到他人。这样的人往往被人看作不成熟;如果力量太弱的话,那么你可能是一个低欲望的人,生活可能会少了一些做事的动力或乐趣。自我的力量太强的话,人就会非常的现实,从而显得无情或者是油滑,只要不被发现,...
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本我是内在欲望的源泉,自我作为调节者,试图在满足本我欲望与遵守现实和道德规范之间找到平衡。超我则从道德层面监督和指导自我和本我。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个体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理想状态下,三者能够达到平衡,个体能够既满足内在欲望,又遵守现实和道德规范...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例子 1. 糖果店里的孩子 场景:一个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在杂货店里,他们经过糖果过道。孩子看到他们真正想要的巧克力棒。 ID 的角色:为了立即得到满足,这个 id 催促孩子抓住巧克力棒并立即吃掉它,而不考虑后果或没有付款的事实。 自我的角色:自我理解了现实情况,认识到孩子不能不付钱就拿走巧克力棒...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本我在于寻求自身的生存,寻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必要的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自我接受社会道德准则行事,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欲望,并找到途径满足本我欲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监督,还有反映客观现实,分析现实的条件和自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基本成分可以分为三种: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本我的任务是满足生命本能的需求,它的活动遵循“快乐原则”。也就是说,本我追求即时的满足感。例如,婴儿吮吸和咂嘴,这是他们寻求食物的冲动。 自我:自我是个体的理性方面,它按照“现实性原则”运作,试图实现本我的现实方式。例如,学步儿不仅会哭...
简述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和超我理论。相关知识点: 语言基础及运用 常识 文学常识题 试题来源: 解析 答案: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结构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与生俱来的,追求快乐原则;自我是现实原则的代表,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是道德原则的体现,对自我和本我进行道德审查。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弗洛伊德提出,人类心理分为三个不同的结构,每个结构在塑造人类行为和个性发展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本我是这三种结构中第一个也是最原始的,代表人类心灵的先天和无意识方面。它的运作基于快乐原则,寻求本能欲望的立即满足和需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