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何谓虚灵不昧之光呢?其实就是众生人人所具足的佛性,简称自性或自本性。从佛家的角度来看,世上的芸芸众生成千上万,但真如佛性即自性都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师所说的家山的“一道光”。禅宗的观点认为,众生自性清净就是佛。六祖《坛经》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众生如果能明白...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坛经》众生如果能够觉悟到自身的佛性,那么众生就是佛;自性如果被掩盖或遮蔽 了.佛也就成为众生。能够体悟自性的平等不二,没有差异,那么众生即是佛;...
由此,慧能有这样的说教:“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在商品社会里,从迷和悟的角度看,整天里因沉湎于灯红酒绿,倚红偎翠,或经不住其他种种物质诱惑而终至损人利己,走上犯罪道路的少数青年,不正是被迷妄遮蔽了本来的清净本性?本性一经遮蔽,即便利令智昏,什么智慧的明也没有了。由此使人...
“自性若迷,就是众生;自性若觉,就是佛。心存慈悲,自身就是观音菩萨:能够喜舍,自身就是大势至菩萨。能净化身心,自身就是释迦牟尼佛;心地平等正直,自身就是阿弥陀佛。“心中分别人我,就是一座障碍正道的须弥山;心里起了贪欲邪念,就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水;无明烦恼,就是翻滚的波浪;心存毒害,就是凶猛的恶龙;心地...
慧能大师接着说:“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慧能大师进一步解释道:“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出自《六祖坛经·疑问品第三》 【译文】自性若迷,就是众生;自性若觉,就是佛。心存慈悲,自身就是观音菩萨;能够...
阿弥陀佛 《六祖坛经》中说:“自性迷则是众生,自性觉则是佛。”可见众生和佛的差别只在于心:佛的心是清净的,广大虚空,包容一切;终生的心呢,像一面布满灰尘的镜子,什么都照不出来。他们看不透这个世界,也看不清自我,所以活得浑浑噩噩,没有智慧。 当然,从往生净土的角度,假观的智慧是不着急的。我们要做...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众生和佛之间的差异 仅仅在于对自性的觉知 很久以前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工匠,雕出的佛像栩栩如生,找他买佛像的每天都络绎不绝。有人向其打听雕刻佛像的技巧。他说:佛原本就在那,我只是去掉包裹在外面的泥沙 众生求佛拜佛,求的败的皆是私欲 佛弟子当学佛 佛是一种境界 是大自在的...
出自《坛经·付嘱品》所言“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皆被焚”等语,似宋辽时期此书已入经录。...
众生的自性和佛无二无别,只是因为后天的习气遮染了自性,所以如果觉悟了自性,消除了习气你就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