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禅比如《楞严经》上讲的:自性虚空能够包括了一切山河大地,不需要用功,也不是不用功,自然就到达了。 所以本经也说:不是由于简择的心力,自性本来清净,本空,不要我去空它,已经到达空的境界了,即非择灭无为。还有呢?自性本空,既然晓得自性本空,你不要去空它了。 我...
自性本空是佛教禅宗的理念,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灵境亦非台,菩提本无物。明心见性,起心动念间自如,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佛魔一体,一念天堂,一念之差,屠龙少年和恶龙一步之遥。自性本空,就是说,人的本性中是毫无依存,无所依,无所靠,佛性、人性、觉性、文化属性,都伴随着我们的修行,而...
1. 佛教教义中,“自性本空”意味着一切现象无固有实性,它们的出现和存在依赖于各种因缘条件。这并非指事物不存在,而是指事物不存在独立、永恒的自我。2. “具足”则指万事万物在空性的基础上,展现了丰富的生命现象和个体经验。阿陀那识(阿赖耶识)作为生命经验的基石,体现了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
在解读“自性本空且具足”这一佛学命题时,我们首先应区分“自性空”与“自性具足”的含义差异。"自性空"意味着事物本质上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实质,而"自性具足"则涉及到法性的完美与自给自足。通过对这两种自性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参考济群法师在《漫谈自性》中的阐述。在佛教经典中,如《大般若...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已成了对禅师觉悟程度的考试了。既要内含禅旨,又要不落实处,才是向上第一义。禅宗以为自性本空,无有一法,无有一法却具含万法,故曰“虽空亦不空”。若偏执于有无之一边,即为堕入歧途。六祖临死前向弟子们传授了一个应答此类问题的诀窍,“动用三十六对……出语尽双,皆取法对,...
第二个是自性空,即任何事物都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性。所谓的自性,是指永恒不变的常住之性。当然,要寻找物质的自性,物理学家们就很有发言权,但是,佛教关于自性空的道理,让许多物理学家也难以自圆其说。 我们要确立一个物质的真实存在性,用物理学的方法...
首先,“自性本空且具足”是一种哲学思想,它的出现和流传与佛教传统和文化背景有关。在过去的历史进程...
综合以上,理解“自性本空且具足”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首先,认识到无为法性在空性的基础上,展现出的不是静态存在,而是动态的可能性。其次,把握空性与具足的内在联系,理解它们并非简单的“有”与“无”的对立,而是一种深度的、内在的关联。最后,通过阅读相关的佛教经典,如《大般若经》与《解深...
1. 自性本空,意味着一切法无自性,不存在独立自主的实质。2. 依缘而住,指出一切现象依赖因缘条件而显现,非独立生成。3. 无生无灭,阐述诸法无生无灭,本质上是不断变化的相续过程。4. 佛了悟诸法实相,认识到现象虽然看似存在,实则无自性,不生不灭。
了知自性本空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是看破一切假相,看破一切虚幻本不实有,仅仅是缘起缘灭的短暂现象而已。不必过于执着和烦恼,是让人活明白而解脱自在。本性的空,本无一物,本无一法,了不可得。而凡夫的痛苦和烦恼总是想得到又担心失掉,患得患失,忧虑得失,实则本来无所得失,都是妄想执着生成的烦恼。一定要看破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