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在饥饿情况下会诱导自噬信号通路,促进自噬小体也就是细胞内的“垃圾袋”的形成。该信号通路中包括FIP200复合体与膜相关的Atg蛋白等参与其中发挥作用。自噬小体被认为可能是来源于多种已有的膜结构【3】,然后经历自噬小体的扩大、货物包裹进入自噬小体以及与溶酶体的融合最终将货物进行降解。自噬研究的一个关键...
自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的过程需要多个膜动力学调节因子的协同作用,包括可溶性N -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附着蛋白受体(SNARE)、拴系蛋白(Tethers)和小RAB GTP酶,以及自噬小体和内体/溶酶体的相互转运。 融合过程主要由两种SNARE复合物介导,自噬小体膜上的STX17、SNAP29和晚期内体/溶酶体上的VAMP8,以及...
Pacer(自噬增强因子)通过结合STX17和磷脂酰肌醇募集到自噬小体,靶向VP34 - beclin 1-UVRAG复合物,促进自噬溶酶体的形成(图2b)[8]。 RAB7活性对于自噬流的进展至关重要,其活性由激活蛋白Armus(也被称为TBC1D2A)进行负向调节,而Armus通过与LC3和PtdIns3P相互作用靶向自噬小体(图2b)。Armus通过调节RAB7的核苷酸...
此研究的资深学者黎焕耀博士表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诱发细胞形成自噬小体,不仅仅在巨噬细胞中被发现,也在树状突细胞与胃上皮细胞中被发现。”这个幽门螺旋杆菌可藉由感染细胞的自噬小体进行复制的新发现,会改变我们过去对幽门螺旋杆菌在宿主身上生活史的了解,它原来是胞外细菌,现在可以被考虑为胞内细菌。其躲藏于细...
目前的研究表明,细胞自噬对NLRP3炎性小体的形成有双重影响。一方面,细胞自噬可以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形成。细胞自噬通过清除一些受体分子、信号分子或其他参与炎性反应过程的蛋白质来抑制NLRP3的激活和炎症介导过程。例如,细胞自噬作用于NLRP3前体蛋白部分区域的特定位点,可以抑制NLRP3炎性小体组装过程,降低炎性反应的...
自噬是细胞清除自身垃圾,维持稳态平衡的重要生命过程。人们先前对于自噬分子机制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单细胞酵母,而多细胞生物体内的自噬过程更为复杂,存在多个酵母中没有的步骤。例如,自噬小体的形成过程中,隔离膜(IM)与ER存在着广泛的相互作用,但是这种相互作用的形成、维持以及解离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3分)自噬过程中,结构a逐渐延伸,把受损的细胞器包裹起来形成自噬体。结合图1和已有知识,形成自噬小体的作用是___(多选) A. 防治受损的细胞器向周围扩散有害物质 B. 通过膜的信息交流功能与细胞器b融合 C. 利于酸性水解酶的合成 D. 利于裂解衰老心肌细胞 相关知识...
21.(11分)内质网自噬是指内质网与核糖体脱离后形成包裹需降解的内质网和蛋白质等成分的双层膜囊泡即自噬体,并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从而降解其所包裹的内容物,以实现细胞代谢需求和细胞器的更新。请回答下列问题:自噬体的形成②③自噬溶酶体(1)图中②所指的细胞器是,该结构的组成成分是(2)图中③所指的...
根据底物进入溶酶体途径的不同,可将自噬分为大自噬、小自噬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MA)。由脂质膜结构包绕带降解物形成自噬体,然后与溶酶体融合并降解其内容物的过程称为大自噬,即我们通常所说经典自噬。小自噬也发生相同的包绕过程,但包绕底物的是自身发生内陷的溶酶体膜。CMA是指胞质内蛋白结合到分子伴侣后被转...
板层小体在维持皮肤渗透性屏障的稳定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缺失或功能障碍可导致多种脂质代谢紊乱性皮肤病的发生,包括银屑病,鱼鳞病等.然而,板层小体的确切来源目前还尚不明确.最近研究表明,自噬可能参与板层小体的形成.为了进一步研究自噬在角质形成细胞中形成中的作用.我们分别用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和自噬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