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
【题目】 解释一个文言文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於秦始皇者无几矣。 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
大概司马光当时就知道以曹魏纪年会有争议,因此在卷六十九《魏纪一》刘备称帝后专门有一篇“臣光曰”,表明自己并非承认曹魏为正统,只是曹魏前承东汉,下接西晋,以之纪年,叙事方便;而刘备虽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年代久远,“是非难辨”,故不能像光武帝刘秀、晋元帝司马睿那样认为是汉、晋的延续。汉昭烈帝刘备...
“臣光曰”中的“臣光”,指的是北宋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司马光。他编纂的《资治通鉴》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瑰宝,更是世界历史文献中的璀璨明珠,记录了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丰富历史事件,涵盖了众多历史人物与事件。当“臣光曰”与“易曰师出以律”相结合时,我们仿佛能听到司马光穿越时空的声音,对历史事件或...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翻译 翻译:臣(司马)光说古人讲过这样一句话,叫着君主贤明臣子忠直。原文: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以上...
臣司马光曰: 智瑶 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臣光曰:夫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犹水炭之不可同器而处也。故君子得位则斥小人,小人得势则排君子,此自然之理也。然君子进贤退不肖,其处心也公,其指事也实;小人誉其所好,毁其所恶,其处心也私,其指事也诬。公且实者谓之正直,私且诬者谓之朋党,在人主所以辨之耳。是以明主在上,度德而叙位,量能而授...
陈泽奎:说说《通鉴》里的“臣光曰”一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成书于北宋英宗治平至神宗元丰年间。史籍记载,北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英宗下诏命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司马光编一部能够反映历代君臣兴亡治乱事迹的著作,以便皇帝御览资政。司马光向英宗报告说,我从年少时就涉猎群史,发现过去的纪传体史书...
《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对于司马光编写《通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臣光曰”的设置,应该就跟《左传》中的“君子曰”渊源很深。 “臣光曰”概说 正如前面所说,《左传》中的史家评论既包括可能是作者自己写的“君子曰”之类的内容,也包括引述孔子评论的“孔子曰”“仲尼曰”。《通鉴》中的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