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高从堦的工作重点已经从科研转移到了教育,继续为中国膜技术作贡献,他以自己几十年的从学从教的经验来引导教育学生“如何为学”“如何为人”,他总是提出自己的新构思然后放手交给他的研究生去做,在学生做科研的过程中再给予指导,让研究生团队也能相对独立的去做科研,注意培养他们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的能力...
八年来,全国膜技术青年科学家大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点而面,开启了我国膜科技界青年共勉、青春争鸣先河,也鉴证了广大膜科技菁英担当有为,蹈厉奋发的成长,生动诠释了“服务青年,展示青年,成就青年”办会宗旨。这八年,大会始终围绕科技...
2021年的最后一天,冬日暖阳初升,在浙江工业大学,满头银发的高从堦院士清晨就来到教学楼。这位新年80岁的科学家,是我国膜技术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聆听着院士的成长故事和科研经历,让我们对这位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我国膜技术发展的科学家有了...
刘富团队研发的光热蒸馏器,可以利用太阳能来实现海水、苦咸水甚至是污水的蒸馏净化。 这块看起来就像一块麻布的材料,可以把自然蒸发的效率提升七倍,可以满足一家三口一天的饮用供给。而且成本降低,也没有传统方法的浓盐水排放造成的二次污染,最后还能把盐结晶出来的资源再次利用它还有更大的潜力可以拓展吗? 作为膜科学...
杨福愉,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膜生物学分会名誉会长,2013年贝时璋杰出贡献奖得主。 见证学会成长 1980年,杨福愉先生在北京海运仓总参招待所见证了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成立,并当选为首届理事会理事。杨福愉先生对学会工作、对膜与细胞生物学专业...
欧文顿(Overton):1895年,欧文顿通过对植物细胞通透性的研究,发现脂溶性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从而提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假说。二、细胞膜成分的探索戈特(Gorter)和格伦德尔(Grendel):1925年,这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并将其铺展在水面形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在渌口区南洲镇的丘陵山间,有一家打破国外“卡脖子”的科技企业,它便是株洲时代华鑫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株洲华鑫)。株洲华鑫的产品是一张薄薄的“膜”,可别小看这“薄膜”, 上天能助力航空飞行,下地能护航高铁飞驰,是当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有机高分子绝缘薄膜材料之一,它就是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
杨培增进入医学领域,一干就是40多年,这期间他独立完成葡萄膜炎专著就有400余万字,独立完成了一部800多页的大型英文专著,主编眼科学五年制规划教材和其他专著500多万字,发表的论文加起来数百万字。他说:“这也算是从另一方面弥补了我的作家梦吧。” 杨培增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一种常见致盲眼病——葡萄膜炎。他常...
该工作的难点在于:单组份三维 COF 薄膜的可控制备,已经算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而将多层三维 COF 整合于一张膜中,则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为实现这一目标,该团队从方法学源头上另辟蹊径,采用与传统 COF 合成完全不同的方法,在流动相中进行基底表面反应。结果证明利用这一方法不仅能制备不同种类的层状 COF ...
当把极薄的 MOF 薄膜制成气体分离薄膜,即可实现氢气和氮气的高效分离。所提出的技术手段被审稿人评为是“生成下一代 MOF 膜的新方法”,相关论文也得以顺利发表在 Nature Materials(IF 41.2)。整体来说,本次提出的方法将 MOF 薄膜的厚度降低到理论极限值,并且具有较好的普适性,能为 MOF 极薄薄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