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虫,即蝮蛇。郭璞在注释《山海经》时如此解释:腹虫外表呈绶文色,鼻部带有针状物,体型较大的蝮蛇重量可达百余斤,同时它还被称为“反鼻虫”或“古虺”。蒋本所绘《腹虫图》中的腹虫,正是具有腹部绶纹、鼻部针状物特征的蛇类动物。它们以绶纹作为保护色,栖息在树干之上。《南山经》中记载了腹...
蝮虫并不是虫子,它又称反鼻、蝮、蝮蛇、蝮虺,是一种毒蛇,在我国古籍中很常见。蝮蛇的颜色像绶文...
《山海经》怪兽腹虫的传说 在《山海经》中,有一种叫做“蝮虫”的毒蛇。相传这种毒蛇有两种,一种身上有斑斓花纹,鼻子上还有毒刺;另一种则是肉身强横,不惧虎豹,但不懂得法术神通。腹虫是一种等级较低的恶虫,灵识较低,智商也不太高。它盘踞在猿翼之山上,周围数十里内都看不见猛兽的踪迹。腹虫的肉身强...
螺栖毛腹虫,仙女虫科毛腹虫属动物。目名: (Tubificida )科名: (Naididae ) 属名: (Chaetogaster von Baer,1827 )种名: 螺栖毛腹虫 (Chaetogaster limnaei limnaei von Baer,1827 )分布描述: 湖北、湖南、四川、贵州。淡水,半咸水;螺栖。主要鉴别特征: 体长1.2-5mm。20节。N=8-9。S=13...
孟加拉毛腹虫,Chaetogaster bengalensis (Annandale,1905),仙女虫科毛腹虫属的一种环节动物。体长3-8毫米,生活时可达10毫米,体节数17-26。n=9或10。前端斜切状,似缺口前叶,有一大口。无眼。背刚毛全缺。形态描述 腹刚毛钩状,每束11-20条。ii节刚毛蚊长,行动时借此帮助爬行前进。体腔中有少数体腔...
蝮虫,不读作chong,而是虺的本字。《山海经》中对它进行了详尽的记载,提到它出现在猿翼之山,山中不仅有众多怪兽和怪鱼,还有着丰富的白玉矿藏。这里的蝮虫,数量之多,令人咋舌,且与众多怪蛇并存,构成了一个独特而神秘的生态系统。此外,山上还生长着许多奇特的树木,使得这片土地显得更加不凡。...
孟加拉毛腹虫是一种体长在3-8毫米之间,生活时可达到10毫米的生物,其体节数在17-26之间。在分类学上,孟加拉毛腹虫的核数为9或10。孟加拉毛腹虫的前端呈现斜切状,类似于缺口前叶,拥有一个大口。它没有眼睛。其背部缺乏刚毛,而腹部的刚毛则呈现出钩状,每束大约有11-20条。在第二节,刚毛较...
首先要说,蝮虫不是虫子,读音也不是【chóng】,虫为虺的本字读【huǐ】,所以蝮虫,应当读作:【fù huǐ】。 虺【huǐ】:毒蛇。 虺字的演变过程 从虺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到,在战国初期,虺与虫还是同一个字。是蛇的象形字。 蝮虫,色如绶文,鼻上有针,大者百馀斤,一名反鼻。——东晋·郭璞《山海经注》 郭...
透清毛腹虫,Chaetogaster diaphanus (Gruithuisen,1828),属于颤蚓目,仙女虫科,毛腹虫属的一种环节动物。分布在南京、重庆、黑龙江、江苏、湖北、湖南、四川、新疆、西藏。淡水。形态描述 自由生活体大的一种,约2-7毫米,生活时达15毫米长,0.2-0.6毫米宽。体节数15-52,n=9或10。头端似前一种,口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