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腔隙是“小而深的脑梗死”,并据此提出“腔隙假说”,即认为LI是由于40~900 μm穿支动脉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所致,病灶直径常<15 mm,好发于壳核、脑桥、丘脑、尾状核、内囊后肢和放射冠等大脑深部和脑干穿支动脉供血区域,而由高血压引起的穿支动脉脂质玻璃样变...
“腔隙(lacune)”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医生Dechambre在1838年用来描述尸检脑组织的一个病理学术语,指的是脑组织液化和吸收后形成的小囊腔[1]。20世纪50至70年代,Fisher及其同事[2, 3, 4, 5]通过一系列的病理研究首次提出了“腔隙假说”,认为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LI)是由于深部穿支动脉的闭塞导致缺血坏死...
“腔隙(lacune)”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医生Dechambre在1838年用来描述尸检脑组织的一个病理学术语,指的是脑组织液化和吸收后形成的小囊腔[1]。20世纪50至70年代,Fisher及其同事[2, 3, 4, 5]通过一系列的病理研究首次提出了“腔隙假说”,认为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LI)是由于深部穿支动脉的闭塞导致缺血坏死...
“腔隙(lacune)”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医生Dechambre在1838年用来描述尸检脑组织的一个病理学术语,指的是脑组织液化和吸收后形成的小囊腔[1]。20世纪50至70年代,Fisher及其同事[2, 3, 4, 5]通过一系列的病理研究首次提出了“腔隙假说”,认为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LI)是由于深部穿支动脉的闭塞导致缺血坏死...
现代腔隙性脑梗死(LI)的概念始于20世纪50至70年代,Fisher通过一系列细致的病理研究提出了“腔隙假说”。随着头颅CT/MRI影像技术及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的临床应用,LI又兼具影像和病因分型意义。因此,LI从最初病理学的诊断,到现在具有临床、影像、病因的多重身份...
现代腔隙性脑梗死(LI)的概念始于20世纪50至70年代,Fisher通过一系列细致的病理研究提出了“腔隙假说”。随着头颅CT/MRI影像技术及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的临床应用,LI又兼具影像和病因分型意义。因此,LI从最初病理学的诊断,到现在具有临床、影像、病因的多重身份,...
严格来讲,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梗死是不同的,其差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梗死体积不同、所引起的后果不同、发病机制不同。 从发病机制来看,脑梗死的发生是因供应脑部血液的大中型动脉闭塞所致的,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而腔隙性脑梗死是由于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