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疑/ 通幽处无 一 沙径 二 天上一日 二 致( 圆木小径 沙径 一 通幽处无三 艺术家生活大视野 艺术家作品拍卖纪录 拍卖公司: 最高拍价: 拍卖时间: 作品名称:石疑 / 再见,永恒六
胡晓媛的作品并不容易被轻易解读,观众很难抓住诠释的线头,但实则,作品的关隘正在其题目之中,“石疑” 和“再见,永恒”在空间和时间的双重线索间已然暗示了其中的深意,一种对固有时空真实性的挑战。 《石疑 | 再见,永恒 五》(局部),胡晓媛,2021,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胡晓媛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一种对固有时间性认知...
新闻| 胡晓媛的作品《石疑 二》(2020)在德国曼海姆美术馆群展“UPHEAVAL”展览结束后将纳入美术馆馆藏。@胡晓媛 胡晓媛从位于北京东北方向郊区的工作室里,开始尝试拾回各种大小的物体。在工作室中,她根据中国传统里将所见视为既定事实的理论,对每件物品的特征进行了思考。像许多年轻的中国艺术家一样,胡晓媛面临着一...
🕰️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机物会慢慢坍塌和变化,而绡与物中间因变化而空出来的部分则是艺术家对“真实”和“存在”的发问。 🌿 在展览的所有作品中,材料的共性是最显而易见的;绡、木、钢筋、大理石、有机物、现成品,抽象形态与现成品结合,使得抽象形态获得了具象的线索,具象形态获得了抽象的意义;轻的材料...
早期的展览中,胡晓媛的作品在瑞士伯尔尼的Kunstmuseum、瑞典斯德哥尔摩的Bonniers Konsthall以及中国各地的画廊如民生现代美术馆、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等都有展示。她的作品《自传体档案》在2008年瑞士伯尔尼的展览尤其引人注目,而2006年在北京西五画廊的N12 新绘画展览则是她早期艺术探索的一个重要节点。胡...
胡晓媛在2005至2007年间创作了这件作品,她把从各处收来的二手门帘、桌布、枕套、被面、茶杯垫子、缝纫机帘等缝在一起,它们是日常的生活用品,更是艺术家某种对时光的标记和截取。这些自制绣品和编织物来自数十个家庭,大多是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到 80 年代末期的产物,出自女主人们之手。或织、或钩、或编、或绣...
胡晓媛:她作品里那种宏大的原始力量感,饱含异常清晰的母性本能。她坦然地接受这种源于“自我”的馈赠。我喜欢她强悍的特征,但我自知与她不同。就像我也觉得翠西·艾敏那样的剧烈人生极具吸引力与魅惑力,但同时我更清晰地知道,我不想选择,而且也不擅长那样活着。
作为中国首位受邀参展“卡塞尔文献展”的女性艺术家,胡晓媛的作品兼具敏锐的思辨性和细微的具体经验,她擅长用多源异质的材料构建一个追问时间与物质的诗学空间,在多媒介的边界内探索无限。胡晓媛个展与同期揭幕的群展“她们与抽象”遥相呼应,二者分别以本土和国际的视角重新审视女性艺术家们的发展生涯及历史价值。在群...
蚁骨、刹隅、草刺、静置世……它们是胡晓媛自造的生词,[1]用来命名她2015年以来的几个作品系列。这些生词既缜密又充满矛盾和歧义,同时限制和引诱着人们的想象,它们内涵摇摆于变与不变之间,如同“进程”一词的数个同位语。 胡晓媛,《静置世 一》(中),胡晓媛“瓮中沙”个展现场,北京公社,2021 ...
连同另外数件全新创作的装置、录像和绘画作品,胡晓媛在西岸美术馆一层的展厅0向观众展开她的“沙径”。 这是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推出的联合策展项目,也是胡晓媛近年来在中国的首个美术馆展览。 在现场,艺术家将展厅0设置为一个近似微型迷宫的腔体式空间,使用复杂多源的材料将作品区隔,观众因循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