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讲伤寒论节选:这个头前讲了,也有病的转变,都是⼀个误治。那么太阳伤寒也好,中风也好,在五六天的时候,这个病⼀般地说要由表传⼊半表半里,他说“伤寒五六日,中风”,不是太阳伤寒五六日了又中风的,不是的,五六日呢有个逗点,他说伤寒五六日,或者中风五六日,他这个口气呀就是无论伤寒和...
最新章节: 【正版无广】附录:经方大家胡希恕年谱 医学 中医本书系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晚年《伤寒论》讲课的“完全现场”,是在2008年出版的《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基础上,加入日本弟子的录音,进行逐条增补,使冯世纶教授的录音能够完全还原,从而做到中日合璧,完整再现胡老的学术思想。全书稿按照《金匮要略》原文的顺序,将胡...
(编者按:可谓胡希恕先生研读大论的方法学,用仲景条文解读条文,不用内经,能够最大程度获取仲景原意。)胡希恕老师谓:越婢加术汤方证对肾炎引起的水肿、腹水都很有效,常用。若肝硬化腹水,则本方无效。治浮肿、腹水,源于肾者,先有小便不利,多用越婢加术汤;源于肝者,先病血分而有瘀,多用茯苓导水汤;源...
这虽然只是一次学术讲座,但它实际是胡老一生研究、教授《伤寒论》的高度概括总结,代表了胡老研究《伤寒论》的主要成果,反映了胡老的主要学术观点。 胡希恕,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辨证施治概要 辨证施治,又称辨证论...
胡希恕(1898-1984),沈阳市人。1958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临床擅用经方,尤其对桂枝汤、小柴胡汤等的临床应用更有独到之处,除用于伤寒温病以外,尚有内外妇儿各科杂病,每用必效,是当时人所公认的经方家。刘渡舟先生称其为"经方学派的大师",并介绍说:"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这个说是在表,就是说伤寒,没说日子,没有五六日、七八日等,就是在表证的期间,假若又有瘀热在里的话,虽有表证也必发黄,不是传里的问题。根本里头就有瘀热,这个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这个方子解表除黄,...
胡希恕老师显然是认识到这点,因此提出了以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来认识《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学术体系。胡老师认为三阳病属于阳、实、热证,三阴病属于阴、虚、寒证。太阳病属于表实热证、阳明病属于里实热证、少阳证属于半表半里的实热证、太阴病属于里虚寒证、少阴病属于表虚寒证、厥阴病属于半表半里的虚寒...
今年是胡希恕先生诞辰一百二十五周年。 我们之所以纪念胡希恕先生就是因为他对经方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让我们回归原貌认识经方,读懂《伤寒论》。 所以我们今天讲的这个题目就是“胡希恕解读《伤寒论》前三条”。 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呢,就是因为认识读懂《伤寒论》的前三条是非常重要的,是读懂《伤寒论》的关键,可以说...
2.在我看来,胡希恕、刘渡舟这些前人对《伤寒论》的认知是很有限的,《伤寒论》背后的确切理论是未曾探知的。但就是凭着对《伤寒论》这些表面上的认知总结、临床实践对比,也得出了让这些学生信服的临床疗效。 如果发挥了《伤寒论》不到百分十的理论支撑就能够达到如此地步,那么把这本《伤寒论》都挖掘出来呢?
1.《伤寒论》是否以早先存在的哲学、生理学理论为基础 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伤寒论》及其辨证施治体系并无早先存在的理论基础(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而是在祖先们长期观察实践中总结出的规律。 因而不讲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也可以实现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