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源》只说,胡,"国名。春秋时为楚国所灭"。其地在今安徽阜阳西北。《辞海》说的也基本是这样。均没有说有个胡城县。 由此可见,诗中的胡城县并不是一个实有的县名,而是作者为了写作需要虚拟出来的。《唐诗鉴赏辞典》首先认定了它是一个县名,然后,根据古胡国的位置,断定出胡城县的位置,这是不正确的,这...
1. 胡城县:唐朝时的一个县名,现在遗址在安徽阜阳西北。 2. 县宰:就是县令,一县之长。 3. 朱绂(fú):红色的官服丝带,这里代指高官显贵的身份。 4. 生灵:指的是百姓,人民。💭鉴赏感悟:读这首诗,真是让人心头一震!杜荀鹤用简单的语言,却道出了封建社会残酷的现实。县令的升迁,竟然是建立在百姓的鲜血...
题目是“再经胡城县”,诗人自然会由“再经”而想到“初经”。写“初经”的见闻,只从县民方面落墨,未提县宰;写“再经”的见闻,只从县宰方面着笔,未提县民,这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 如果听信封建统治阶级所谓“爱民如子”之类的自...
全诗用白描手法,叙述的口吻,以时间为顺序,写了诗人所见所闻。仿佛戏剧一样,一个场次,再一个场次,先写一经胡城,再写二经胡城。在写法上,抓住诗人经过胡城县所见所闻中最突出的感受来写。第一次突出的感受是县民们怨声载道,用“无口”,“不冤”两个否定,极言冤声之大,冤声之普遍。...
第一二句:去年路过胡城县,民众对严苛的统治早已苦不堪言。第三四句:今年再次路过胡城县,县令通过盘剥人民,获得统治者的赏识而加官进爵,官员身上的朱红色官服就是生民鲜血染就。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恶政恶吏的痛恨。一二句与三四句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自然形成对比,写了民众的生活起来越痛苦,而官吏的前途却...
《再经胡城县》的创作背景是杜荀鹤在唐代时期,两次路过胡城县,目睹了当地百姓的苦难以及县官的无视与残忍,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对于该诗的赏析如下:对比手法鲜明:诗人通过对比“去岁”与“今来”两次路过胡城县的见闻,展现了县民从普遍喊冤到县宰加官进爵的变化,这种鲜明的对比使得主题更加...
1四、古诗词鉴赏再经胡城县①[唐]杜荀鹤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②加朱绂便是生灵③血染成。【注释】①胡城县:故城在今安微阜阳县北。②县宰:县令。朱绂(音福):系官印的红色丝带,唐诗中多用以指绯衣。唐制五品服浅绯,四品服深绯。③生灵:百姓。【赏析】这首诗对于典型现象的高度概括...
再经胡城县 00:00:35 台城 00:00:27 淮上渔者 00:00:27 夜上受降城闻笛 00:00:39 移家别湖上亭 00:00:39 游太平公主山庄 00:00:24 寄人 00:00:29 寄令狐郎中 00:00:32 送别 00:00:43 汴河怀古 00:00:46 春行即兴 00:00:27 霜月 00:00:31 隋宫 00:00:32 南池 00:00:35 春雪 00...
《再经胡城县》的创作背景是杜荀鹤两次路过胡城县时的所见所感,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创作背景:诗中描述的是杜荀鹤在去年和今年两次经过胡城县时的不同见闻。去年他听到的是县民们普遍的冤声,而今年他看到的却是县宰因为某种原因加官进爵,穿上了象征官阶提升的朱绂。诗人...
《再经胡城县》中的“胡城县”到底是何处? 下载积分: 2990 内容提示: 那么,如何在“空白”中创造呢?下面从两个方面 谈 点体验 : 1、教师只应是导引者 从以上论述来看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一个静止 的凝固的实体,即它不是作者静态地孤立地述说 ,也不 是可任意由读者单方面解释的,而是具有一种使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