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中重用枳实,意在消痞除满,行气化滞为君药;辅以香附、陈皮疏调肝脾之气机,以助枳实化滞消痞之力,为臣药;佐以白术健脾益胃,防理气伤正,同时白术与枳实相配,一升清~降浊,清升浊降,脾胃调和,两药相须为用,理气而不伤正,故使邪去正复,胃痞自除。 (2)加减:胀满明显者,加厚朴、砂仁;嗳气甚者,加菖蒲、...
胃痞证的症状有哪些表现 医生回答: 你好,胃痞症是中医所说的一种病证,是指剑突下、胸膈满闷、触之不清、按之不痛的病症。患者可出现上腹部不适,腹胀,隐痛,烧心,食欲减退,恶心,嗳气等症状。与现代医学中的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疾病相对应。如果出现胃痛,建议你及时去消化内科检查,明确诊断,对症治疗。
病情分析:胃痞胃肠气滞证的治疗通常需要通过中医药物、饮食调整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善来综合进行。核心目标是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1.药物治疗:可以使用中药方剂,如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等,以疏肝理气,或配合使用香砂六君子汤等以健脾和胃。具体用药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由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 2.饮食调理:建议选择易消化...
“胃痞证”,是一种以胸膈胀满、脘腹胁肋胀满、嗳气、食欲不振等为主要症状的证候。在中医理论中,胃痞证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所致,在输运和消化过程中出现阻滞不畅,导致胃内气滞食积所引起的。而且在中医理论中认为,胃痞证还可以出现在其他证候中,如胃痛、胃胀等证候中也可能表现为胃痞证。因此,在中医治疗中,需要综合...
胃痞 胃痞又称痞满,指以自觉心下痞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胀满不舒,如延及中下腹部称为脘腹胀满。 1► 历史沿革 1.《内经》有“痞”、“痞塞”、“痞隔”等。 2.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
胃痞,即痞满,是指以自觉脘腹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关于“痞满”的记载,首见于《伤寒论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指出其病位在“心下...
胃痞,又称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胀满不舒,如延及中下腹部则称为脘腹胀满。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下垂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春秋战国时期,本病始称为“否”“否塞”“否隔”等,如《素问·五常政大...
针对不同的证型,中医治疗胃痞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肝胃不和证的治疗方法是疏肝解郁、和胃消痞,常用方剂为枳术丸加减;湿热滞胃证的治疗方法是清热化湿、和胃健脾,常用方剂为连朴饮加减;寒热错杂证的治疗方法是辛开苦降、和中消痞,常用方剂为半夏泻心汤加减;脾气虚弱证的治疗方法是益气健脾,常用方剂为补中...
病情分析:病情诊断:考虑患者可能患有胃痞病,且表现出寒热错杂的症状。需要排除胃炎、胃溃疡等其他胃部疾病的可能性。 病因分析:胃痞病寒热错杂证通常是由于胃内环境失衡,导致寒热症状交替出现。可能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感邪气等因素有关。 治疗建议:可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具体用量需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调整。
1.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 2.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为痞满发生的病机关键。胃痞的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3.胃痞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