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化疗药物的骨髓抑制作用:化疗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骨髓造血干细胞产生抑制,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可在医生评估后,适当调整化疗药物剂量或更换对骨髓抑制较轻的药物,如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地榆升白片、利可君片,均需遵医嘱用药,促进中性粒细胞的生成,提升其数量。 2. 放疗影响骨髓造血...
Ⅱ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预防性使用曲拉西利显著降低治疗第1个周期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中位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分别为0和4 d,P<0.0001)以及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1.9%和49.1%;调整RR=0.038,95%CI:0.008~0.195)。 (三)FN的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指患者在第2个周...
FN是指发热伴随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通常定义为CIN 4级(ANC<0.5×109/L)或CIN 3级(ANC[0.5~<1.0]×109/L)但预计在接下来的48小时内ANC将降至<0.5×109/L[5];发热的定义为单次口腔温度测量≥38.3℃,或口腔温度≥38.0℃并持续超过1小时。在确诊中性粒细胞减少期间,需特别注意避免通过...
PEG-rhG-CSF)是防治肿瘤放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药物,但我国临床医师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害缺乏重视,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这类药物的认识不足,特别是
肿瘤治疗为什么会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华宝来为大家分享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孙慧】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周年纪念版 定位就是聊个天 金融市场技术分析 疗愈的饮食与断食 写作教练在你家 注音详解古文观止 深度观察 新华全媒头条丨凝聚力量抓落实 开创进一步全面深改新...
中性粒细胞#值严重减少,外周血低于0.5×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粒缺)[1]。既往因治疗方法有限,早期病死率很高。目前由于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合理使用抗生素,对此症治愈率得到很大提高。我科于1999年至2008年6月收治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共20例,对其临床情况分析如下。
高危患者为预计中性粒细胞减少(ANC<0.5×109/L)持续>7 d的患者,此外如果中性FN患者存在持续性共存疾病或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无论其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多久,均认为是高危患者。 目前认为大多数因实体瘤接受常规化疗的患者属于低危患者,而成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属于高危患者。
因此,正确评估患者发生中性粒 细胞减少的风险,早期识别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和感染并进行合理的预防和治疗,对减少化疗所致中性 粒细胞减少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治疗安全及抗肿瘤化学治疗的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循 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 委员会制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