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靶向药物递送策略通常分为两类: 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被动靶向系指依靠肿瘤部位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纳米递药系统本身的性质, 使纳米递药系统能够有效蓄积在肿瘤部位; 而主动靶向则是指依靠纳米系统表面的特定分子与肿瘤部位的特定分子间、蛋白间的主动识别而结合, 达到肿瘤组织、细胞中药物选择性浓集的目的。 1 ...
前期的肿瘤靶向研究主要集中于组织器官水平靶向, 即以提高在肿瘤部位的药物浓度为目的, 而较少考虑肿瘤的异质性和特殊的微环境, 导致其靶向治疗效果不明显。随着对肿瘤微环境及其肿瘤发生、发展、耐药和转移等过程的深入了解, 以及纳米材料的迅速发展, 研究者设计了多种新型的肿瘤靶向递药策略, 以期更好地靶向浓集于...
有研究报道采用外源性蛋白酶(如菠萝蛋白酶Bromelain或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降解肿瘤基质,促进纳米药物肿瘤深部渗透。本研究中,课题组发明了一种“Protein-free”的基于一氧化氮(NO)的胶原降解新策略。课题组设计构建了共递送一氧化氮(NO)供体(亚硝基硫醇S-nitrosothiol)和阿霉素(DOX)的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纳米系统 ...
但是由于肿瘤靶向性不佳,肿瘤内蓄积能力较差,使得抗肿瘤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何高效地将抗肿瘤药物递送入肿瘤,提高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度,降低其在正常组织中的浓度,成为制药领域研究的热点.为达到此目的,研究者设计了多种纳米靶向递药系统,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将对目前已有的肿瘤靶向递药策略进行综述,对其中存在的...
1.1 利用 EPR 效应的被动靶向递药策略 由于肿瘤存在的 EPR 效应, 普通纳米递药系统即可被动地蓄积于肿瘤部位, 达到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的目的, 同时普通纳米递药系统的构建较为简单, 制备方法易于扩大生产, 因此得到医药企业的青睐。目前已上市的抗肿瘤纳米药物均为此类: 如 Doxil, 由聚乙二醇−磷脂酰乙醇胺 (PE...
有研究报道采用外源性蛋白酶(如菠萝蛋白酶Bromelain或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降解肿瘤基质,促进纳米药物肿瘤深部渗透。本研究中,课题组发明了一种“Protein-free”的基于一氧化氮(NO)的胶原降解新策略。课题组设计构建了共递送一氧化氮(NO)供体(亚硝基硫醇S-nitrosothiol)和阿霉素(DOX)的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纳米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