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大细胞增多症,是以异常形态的肥大细胞多灶性或簇状聚集性分布和浸润为特征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临床较为少见。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普遍认为与基因突变有关。临床表现包括斑疹、皮肤潮红、瘙痒、恶心、呕吐、肌痛、骨痛等。以药物治疗为主,多数患者可治愈且预后较好,
肥大细胞由Paul Ehrlich在1878年[1]发现,主要与先天免疫反应相关,这是免疫系统的一个非特异性分支。它们在过敏反应中特别重要,但也涉及许多其他免疫功能。通常,肥大细胞只占各种组织中总免疫细胞群体的一小部分,数量因组织类型以及特定的生理或病理背景而异[2]。它们可以通过使用甲苯胺蓝染色来区分组织切片中的其他细...
肥大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但是实际上,由骨髓刚进入外周血液循环系统的肥大细胞仍处于未成熟状态,只有当它们的前体细胞迁移到最终定居的地方,即血管组织或浆膜腔中才能完成分化和(或)成熟。在哺乳类以及其他脊椎动物中,肥大细胞广泛分布于整个血管组织,尤其是皮下或皮肤内,以及接近血管、神经、平滑...
肥大细胞存在两种类型的脱颗粒:过敏性脱颗粒,其中整个颗粒内容物迅速释放到细胞外环境;以及分段脱颗粒,颗粒内容物以更有层次,更具体的方式释放。研究最充分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发生机制是暴露于同源抗原后,高亲和力IgE表面受体FcεRI的抗原特异性IgE交联,导致肥大细胞快速脱颗粒。肥大细胞...
通常,肥大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它们在过敏反应和炎症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肥大细胞含有多种介质,如组胺,这些介质在受到刺激时释放,导致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从而引发典型的过敏症状。 肥大细胞活化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某些食物、花粉、宠物皮屑、药物以及物理刺激如热和冷。它们还可能参与自身免疫疾病和炎症性...
肥大细胞增多症西医治疗方法 皮肤肥大细胞增多症通常见于儿童或成人。单个的肥大细胞瘤可自然消退。色素性荨麻疹在青春期到来前可完全消退或基本好转。这些状态很少发展为全身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对瘙痒通常只要用H1 抗组胺药治疗即可(见上文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
肥大细胞(mast cell)通过合成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物活性物质,发挥多种生理功能。 肥大细胞的核位于细胞中央,其胞质内充满囊泡。这些囊泡中含有组胺(histamine)、肝素(heparin)、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sinophil chemotactic factor of anaphylaxis, ECF-A)以及类胰蛋白酶、胃促胰酶和糜蛋白酶等多种酶,胞质内还含...
肥大细胞主要是组织驻留粒细胞,因其是组胺的主要细胞来源,与嗜碱性粒细胞一起在过敏和过敏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 科学界最初认为肥大细胞是存在于组织中的嗜碱性粒细胞,现在则认为其是源自不同祖细胞的独立谱系。 虽然肥大细胞最常与过敏反应相关,但其在免疫耐受性以及宿主防御毒素和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