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疳】是一种耳内漫肿,流黑色臭脓的耳病,多由湿热内蕴和肝火上扰所致,本病类似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耳疳 病名。又名沍耳。《证治准绳·疡医》:“耳疳生疮臭秽,乃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疳时出黑臭脓。”由胃经湿热与肝经火毒相兼而成,耳中流脓色黑而腐臭。治宜清火利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或由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所致,耳中出黑脓而臭,经年不愈,头晕耳鸣,...
耳疳,古人认为是上焦火盛所致。一般由鼻、咽喉感染发炎而引起。表现为初起发烧,耳翼发赤,外耳道肿疼,听力减退。如耳膜穿孔,则脓液从耳内流出。久治不愈者,则转为慢性中耳炎。 1.病因 耳疳,古人认为是上焦火盛所致。一般由鼻、咽喉感染发炎而引起。 2.症状 初起发烧,耳翼发赤,外耳道肿疼,听力减退。如耳膜穿...
耳疳散,中医方剂名。出自《中医外伤科学》。具有解毒收敛之功效。主治慢性耳脓。临床用于耳道红肿、脓溢不止、经久缠绵、反复发作者。组成 五倍子、黄连、黄丹、枯矾、龙骨、海螵蛸各等分。用法用量 上药加麝香、冰片少许,共为细末。将药粉吹入耳窍内,每日二至三次。在第二次吹药时,用棉签将药卷净。功用 解...
耳疳耳疳者.为耳内流出脓水臭秽也.书有云.出黄脓为 耳.红脓为风耳.白脓为缠耳.清脓为震耳.名虽有五.其源则一.由足少阴虚热者.四物汤加丹皮、石菖蒲.及地黄丸滋补之.由手少阳风热者.蔓荆子散、交感丹清之. 若小儿胎热.或洗浴入水.作痛生脓者.在初生月内者.则不必搽药.如治之早.则项下结肿.任...
耳疳丸 耳疳丸是以白矾、麝香、胭脂胚为主料制作的药膳。方药组成 白矾(枯)1.5g,麝香0.15g,胭脂胚0.75g,陈皮(烧灰)1.5g。功效主治 行气通窍,解毒燥湿。适用于耳部肿瘤。用法用量 上为末,水泛为丸。先用棉签拭去脓,再将药丸送入耳内。
耳疳(2例) (摘自 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例一:黄某,女,44岁。初诊(1977年3月29日):耳疳已有一年余,左耳阻塞,低头时则感耳胀痛。门诊时在鼓室内反复抽液三次不愈,要求用中医药治疗。诊见头部转动时则觉耳塞似跳,向左侧转动时尤甚,且有胀感,积液。平时心悸,口腻作干。带下秽气难闻。脉弦滑。检查:鼻下甲...
【答案】:答案:耳疳丸,中医方剂名。出自《摄生众妙方》卷九。主治耳疳,出脓及黄水。先用棉签拭去脓,再将药丸送入耳内。
耳疳散是主治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药物,药方出自《丸散膏丹集成》。方剂一 功能主治 耳流脓水。用法用量 原方有胭脂,近因失真,故已不用。麝香嫌贵,可用冰片,加煅五倍子更妙。并为外科药。摘录 《丸散膏丹集成》引刘河间方 方剂二 处方 白矾(枯)5分,麝香5厘,胭脂胚2分半,陈皮(烧灰)5分。功能主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