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疔是一种常见的耳部感染,通常由细菌引起。症状包括耳朵疼痛、红肿、脓液流出等。治疗方法包括局部抗生素药膏、口服抗生素等。及时治疗可避免并发症。
耳疔是指发生在外耳道的疖肿,多是由于外耳道皮肤的毛囊或皮脂腺被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局部急性化脓性炎症。 耳疔的发生通常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比如经常挖耳导致外耳道皮肤损伤,或是游泳、洗头后外耳道积水使局部表皮软化,易被细菌侵入感染。当出现耳疔时,患者会感到耳部剧烈疼痛,尤其在张口、咀嚼时更为明显,同时...
耳疔的外治法 1、用内服中药渣再煎,取汁热敷患侧耳前、耳后。 2、紫金锭或牛黄解毒丸用开水调成糊状,涂搽于外耳道红肿处;也可用鱼石脂软膏敷于外耳道患处。 3、耳前、后淋巴结肿大疼痛者,用紫金锭或牛黄解毒丸调水外搽。 4、耳疔成脓者,可切开排脓,或用针挑破脓头,排出脓血后敷黄连膏。 耳疔的其他...
耳疔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为其特征。相当于西医的外耳道疖。 典型症状:耳后疼痛 鼓膜发红,耳后红肿 耳道流脓 耳廓红肿 传导性耳聋 耳疔症状诊断 耳部疼痛较剧烈,甚则张口、咀嚼及牵拉耳郭、压迫耳屏时疼痛剧烈。 耳疔严重时可波及耳后,以致耳后红肿,耳后沟变浅,甚则耳郭被推向外...
耳疔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为主要特征。 耳疔主要是由于外耳道皮肤毛囊或皮脂腺被细菌感染所引起。当外耳道受到各种刺激,如挖耳、游泳进水、污水浸渍等,容易导致外耳道皮肤损伤,使细菌得以侵入。常见的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全身抵抗力下降,如患有糖尿病、慢性肾炎等慢性疾病时,也...
耳疔是发作于外耳道的疖肿,通常为外耳道皮肤毛囊、皮脂腺被细菌感染所导致,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发作于外耳道软骨部,病发症状为局部性红肿、凸起。导致病情发生的原因有长时间挖耳、洗澡进水、患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贫血、糖尿病、内分泌絮乱等。常见的症状有耳部疼痛、疖肿破溃、听力下降等。
耳疔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为其特征相当于西医的外耳道疖。该疾病在中国最早在...[查看详细] 病因 症状 检查 鉴别 并发症 预防 治疗 饮食 饮食禁忌 耳疔去医院必看 看病挂什么科:耳鼻喉科 有哪些症状:耳部疼痛较剧烈,甚则张口、咀嚼及牵拉耳郭、压迫耳屏时疼痛剧烈 好发人群:所有...
耳疔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疔生于外耳。由肝胆经火毒上炎而发。若生于耳孔内,色黑根深,形似椒目,痛如锥刺,痛引腮脑,破流血水。治宜泻火解毒,凉血止痛。可选用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等加减。外用蟾酥丸磨水涂疔上。
一、耳朵里的耳疔如何处理 治疗 1.发病早期疖肿未成熟时局部用2%碘酊或鱼石脂软膏涂抹,同时使用微波、红外线照射等治疗,有助于疖肿的吸收。未成熟的疖肿严禁切开,以免造成炎症加重并扩散。 2.疖肿成熟后如果未能自行破溃,可以切开引流。应沿外耳道长轴方向切开,避免可能造成外耳道狭窄,根据病情逐日或隔日换药,直到痊...
耳疔的治疗主要是控制感染,选择局部或全身应用抗菌药物,如头孢克洛、阿莫西林、红霉素软膏等,根据病人的临床分类,决定疗程长短,通常为7~14天,而病情严重者可选择手术进行治疗。一、一般治疗。1、去除诱因: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如不在污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