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佛令选择圆根,已密示耳门,于解结次第中,但列三空,意含六结,故观世音,陈述圆通,具示从浅至深,层次分明;解六结、破五阴,以彰修证了义。上发菩提心是愿,此是依愿所起之行;上秉受法门是教,此即依教所起之修也。 初于闻中者:即最初乃于耳根闻性之中,下手起修;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以闻性为所...
文殊菩萨奉佛命评选出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为最,他说:“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
这样不断地「闻」、「思」、「修」,待功夫纯熟,就能明心见性,名入三摩地;于三摩地中,从根解结,渐次深入,即证圆通。渐次解结 耳根圆通的修证,可以说是一个渐次解结,破除五蕴假相的过程。结分六段,即:一、动结。二、静结(耳根色蕴)。三、根结(受蕴)。四、觉结(想蕴)。五、空结(行蕴...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与十方一切六道众生相合,与所有众生共同拥有悲仰之心。 综上所述,耳根圆通章原文描述了观世音菩萨回忆往昔修行经历、修行过程以及最终获得的殊胜成果。这段经文不仅体现了菩萨的修行历程和境界提升,也展现了佛教中关于修行、觉悟和慈悲...
4、《楞严经》中的“耳根圆通章”和“念佛圆通章”是该经中二十五圆通法门中的两个重要章节,分别由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所宣说,它们在佛教尤其是中国佛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耳根圆通章 耳根圆通章由观世音...
转发:能所兩忘即不中【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以上是观音依古佛之教,从浅入深的全部修习过程。也即是从三慧入大定的经过。「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正是从
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在《楞严经》二十五个法门中,最殊胜,排名第一。先破六尘,再解六归一,再再破一归元。一,破耳尘即破六尘。耳尘有动静二相,动相粗,静相细。不经训练,众生的心很粗,观察能力差,跟着粗大的感觉走。先训练细无常,再训练如梦观,幻心变细腻,生起大智慧(高级分别智)。经训练后,用细无常来...
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 ...
宋代释祖钦,有一首偈: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 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这前面两句写的非常妙,即此见闻非见闻,不是不见不闻,不是把眼睛关闭,把耳朵关闭,而是照看不误,照听不误,照看不误的不误是什么,就是非见闻。 不以见闻而动,不随见闻而瞎跑,就是不以见闻而误。就是照看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