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早上海的那些游泳池 游泳和游泳池大概都是舶来品,在公共场合裸露身体,公开运动在封建社会是不被允许的。凡是舶来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很稀罕,游泳池在那个年代也和电视机照相机一样并不多见,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更是如此。想起几位著名的掌故家,比如唐鲁孙是珍妃、瑾妃的堂侄孙,他写的老北京宫廷吃食水准就...
至此,上海水上区画上句号。 视频选自俄罗斯纪录片《中国的重生:苏联摄影师眼中的中国》第三集《老上海》,导演阿列克谢·杰尼索夫,拍摄于1949-1950年 其实,在成立水上区人民政府的同时,上海市内河航运管理局(1956年更名为上海市交通运输局)也在筹建,两部门合署办公。水上区撤消以后,上海市公安局水上分局将包括内河交...
打造“上海面馆”的感觉 “装修使用了老报纸,主要是因为品牌升级。”对此,哈灵面馆创始人周亮宇告诉记者,随着国潮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人关注到了中国文化,而带有怀旧元素的老上海风格,会令本土食客倍感亲切。在店堂内打造上海本土文化场景,就是哈灵这次升级的方向。那么在众多报纸中,为何选择了新民晚报呢?“晚报...
1、南京路:上海的南京路是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的一条商业街。它东起外滩、西至延安西路,横跨静安、黄浦两区,全长5.5公里,以西藏中路为界分为东西两段。2、九江路:九江路是位于今天上海市黄浦区的一条街道,或当年上海公共租界中区的一条街道,俗称二马路。3、汉口路:汉口路,类似于北京的海淀...
上海的秋冬,在街边就可以看到,一口大锅在翻炒着热气腾腾的栗子。买上一小袋,然后迫不及待的打开一个,即使有些烫手。梨糖膏 “卖梨膏糖咧”,还有多少上海人,能够在儿时记忆中,翻找出这一句抑扬顿挫的吆喝?小小一块梨膏糖,是药,也是糖,苦中带甜,甜中带甘,就像人生。老上海过冬 玩乐篇 在小孩子的...
上海人往往把点心当早饭,这一点倒与先人相像。在清朝太仓人顾张思记录乾嘉以来江南风俗的《土风录》里,老婆对等早餐的老公曰:“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 做早饭的点心,多是买回家吃。最常见的是大饼油条豆腐浆,升级版是生煎和馄饨。住茂名南路时,每天一早直奔淮海坊的南昌路茂名南路入口,一位阿婆在...
老上海点心中的“祖师爷”海棠糕,因形状像海棠花故得名。冬天吃一个热乎乎的刚出炉的海棠糕,又暖又甜到心间。 “金元宝”蛋饺 老底子上海宁会用肥猪肉、猪油渣润锅,将蛋液倒入锅中,转着锅烘起皮,放上剁好的肉馅,来回一折,金黄饱满的蛋饺就做成了...
提到用水,上海人的记忆里有两个名词绝对绕不开——老虎灶和给水站,前一个供应熟水,后一个供应生水。1984年冬摄于江浦路旁一空地,市民正聚在“公用龙头”旁洗刷。通讯员提供 1999年6月29日上午,丽园路713弄内,自来水沪南管线所的老工人张义仁和曹全生,取下上世纪50年代他们亲手敲上的那块“公用给水站”...
闲话上海|老早黄梅天 靠啥来防潮?上海梅雨季的开启,意味着到处湿搭搭,衣服晾不干。以前住房条件差,石库门弄堂房子空间不大,黄梅天的潮湿无处不在,上海人防潮除湿的办法有很多,简单实用的办法有交关,一是在雨水间歇期,天气转晴时,及时开窗通风;二是趁着短暂的“明媚时光”,抓紧晾晒被褥衣物,而做这两...
上海的南京路是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的一条商业街。它东起外滩、西迄延安西路,横跨静安、黄浦两区,全长5.5公里,以西藏中路为界分为东西两段。 2、二马路:九江路 九江路是位于今天上海市黄浦区的一条街道,或当年上海公共租界中区的一条街道,俗称二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