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硕在《翦商》又一个新发现:《易经》是文王占卜的练习册,是猎俘、人祭、生活经历的回忆录,在文王大宅地下室里,通过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探索,他发现世间的一切都不是永恒和持续不变的,它们都可以有另一种相反的存在形式,一切也都可以颠倒重来一遍,这就是“易”。由此,现有的世界秩序不是永恒的,而是可以改...
快通过这个链接[《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李硕.epub]瞧瞧,说不定能满足你的需求~ 对这个资源你有啥想法,还想找其他类型的不?
副标题“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不仅强调了商周革命前后的时代变化,还点明了华夏文明由此得以新生。“翦商”这个词出自《诗·鲁颂·閟宫》:“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意思是说,后稷的后代定居在岐山的南面,开始了翦除商朝的进程。顾颉刚先生在《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中发现,随着记载时间的推移,...
《翦商》这本书,真的是让人欲罢不能。作者用流畅的文字和专业的视角,从人祭开始,深入讲述了商朝祭祀与战争的紧密联系,以及殷周之变是如何发生的。读完之后,我简直有种“震撼”的感觉,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人祭与战争:商朝的祭祀与战争 🏰首先,书里提到商朝的人祭制度。你知道吗?在商朝,人祭是一种非常普遍...
周文王因受到商纣王怀疑,被作为人牲拘禁在殷都,最后,文王的长子伯邑考被纣王献祭。文王学习了商人的易卦占算技术,发展出《易经》的卦、爻辞体系——记录周文王亲历和认知的诸多事件,最终目的是推算“翦商”的战略。 武王灭商后,曾模仿商人的人祭行为;武王死后,由周公辅政,彻底禁绝了人祭宗教,销毁了有关商代人祭的...
李硕大作《翦商》所述的周灭商故事,比起吴越争霸显然更为久远,加上资料的缺乏,在大部分人脑海中的印象,基本是太史公《史记》中寥寥数语与封神演义的奇异混合体。对于稍微专业一点的读者们,对周灭商的记忆中还包含了《尚书》《诗经》《国语》等古书中的只言片语,但也仅此而已。其次,由于原始资料的匮乏和人类...
《翦商—殷周之变和华夏新生》这本书以“人祭”为主题,通过对考古现场和甲骨文字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夏、商、周三朝的更替以及华夏文明的演变。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殷商时代有了全新的认识。首先,我一直以为《周易》只是卜卦算命的书,但李硕在《翦商》中提出,《周易》实际上是周文王姬昌为了逐步翦灭商朝而撰写的“...
而在阅读了《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这本书后,让我对商朝有了更深的认识, 并对以下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为什么说商朝是我们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国”,“商朝真的如封神榜中描绘的那么残暴吗”,“西周灭商的关键成功因素是什么”,“西周为什么摒弃了商朝疯狂血腥的宗教文化”。 古代对商朝历史的记载...
以上人祭宗教及角斗产业的消亡,都源于外来文化的干预...殷商则与之不同:周灭商后,人祭被周人消除,但周人并未开创一种新的宗教,而是采用世俗的人文主义立场,与极端宗教行为保持距离,不允许其干预现实生活,所谓“敬鬼神而远之”。这奠定了后世中国的文化基础。 商人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