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氓之族的创作者 ··· 哈罗德·伊罗生 作者 邓伯宸 译者 作者简介 ··· 作者哈罗德•伊罗生(Harold R.Isaacs,1910—1986),30年代活跃于中国,曾任职《大陆报》,后主办《中国论坛》杂志。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执行委员,与鲁迅等人关系密切。1953—1965年任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美国人《群氓之族》作者发现,从1945年到1967年,因族群、宗教、信仰等造成的冲突,已经导致750万人死亡,而且迄今未止(按:这还不包括激烈的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全球化,政治却越来越部落化;人类的传播系统越来越普及化,对于该传播哪些东西却知道得越来越少;人类离其他的行星越来越近...
美国人《群氓之族》作者发现,从1945年到1967年,因族群、宗教、信仰等造成的冲突,已经导致750万人死亡,而且迄今未止(按:这还不包括激烈的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全球化,政治却越来越部落化;人类的传播系统越来越普及化,对于该传播哪些东西却知道得越来越少;人类离其他的行星越来越近...
第一章“姆庇之家”,何为“姆庇之家”?肯尼亚独立后,掌权的基库尤族举行宣誓仪式时,誓约:“誓死固守姆庇之家。”“姆庇”是基库尤人共同的母亲,姆庇之家即孕育基库尤人的子宫与养育基库尤人的家园,族人以此宣誓效忠部族,并以此为最大的责任。本章主要是对“姆庇之家”做出解释,说明每个族群都有属于自己...
群氓之族(书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群氓之族》,副标题“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美国的哈罗德·伊罗生作于一九七五年。本书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谈论了族群认同在政治变迁压力之下的自我打造与塑造。有趣的是伊罗生早已看到一些进行式的和未来式的族群冲突,...
《群氓之族》是一本探讨技术、社会与个体关系的深刻著作,其核心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对社会结构的重塑 作者强调,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社会的组织结构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这些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还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社交模式、政治参与和文化认同。在...
在读完这本《群氓之族》一书后,我心中留下了浓浓的感慨。这本书以弗雷德里克马萨菲为主角,他来自18世纪的法国,他也是一位社会穷人。书中描绘了他的故事,以及他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穷人苦难的景象。书中,弗雷德里克马萨菲出生在低阶社会,他的童年极其不安,母亲的死亡和父亲的死亡,使他的童年经历「百无聊赖」,思想和...
《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是美国 哈罗德.伊罗生 所著,在10月底刚读完时,觉得离我们很远,但巴黎袭击后,再思考,感觉离我们很近。 本书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等角度出发,讨论群体认同问题,对于民族主义方兴未艾,将改变世界率先发出警告。 人类科技越来越全球化,政治...
《群氓之族》,作者是美国的哈罗德·伊罗生,20世纪30年代曾活跃于中国。 上个世纪,全球文明剧烈碰撞,进入一个高度动荡和大洗牌的一个时代,文明与文明之间、国与国之间矛盾、冲突不断,世界格局和利益分配通过现实和意识形态战争重新确立,在此过程中,民族主义顺势成为团结人群、凝聚力量的绝佳工具。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
群氓之族的作者哈罗德伊罗生(Harold R.Isaacs,1910―1986),30年代活跃于中国,曾任职《大陆报》,后主办《中国论坛》杂志。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执行委员,与鲁迅等人关系密切。1953―1965年任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1965年以后任政治学教授,1980年曾到中国访问,拜访宋庆龄、丁玲与茅盾等人。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