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施耐庵彻底对张士诚失去了信心,罗贯中也在不久后离开了张士诚。二、罗贯中的军事能力 虽然罗贯中拥有帮助张士诚打败朱元璋部下康茂才的“战绩”,但是他显然达不到赵括那样的军事素养。甚至连罗贯中的老师施耐庵,也从未有过任何以少胜多或者绝地取胜的案例。既然历史上罗贯中的军事能力如此平庸,为什么“三国粉”还...
在那场很激烈的战斗里,施耐庵和罗贯中就在杭州城里呢,亲眼看到了战争是多么残酷又血腥。城被攻破的时候,城里乱得一塌糊涂,喊杀的声音、惨叫的声音一直响个不停,到处都是火光,烟雾弥漫。他俩心里明白,张士诚已经没希望了,自己的理想也跟着破灭了。为了躲开战乱,这两人只能隐姓埋名,灰溜溜地从杭州逃走了。
施耐庵和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这一战乱频仍的时期,当时张士诚自号吴王,掌控着江南地区,长期与朝廷军队处于对峙状态。施耐庵起初期望张士诚能复兴华夏,然而当他看清士诚不过是个贪婪的权臣后,便决定摒弃对他的幻想,转而通过文学创作来记录乱世的种种景象 。罗贯中与施耐庵有所差异,其自幼便身处战乱环境,见证了...
施耐庵和罗贯中是通过张士诚结识的,有着相同的失意经历,所以成了知己。张士诚垮台之后,他俩就约着在江南隐居起来。在那种远离权力争斗的日子里,他俩把笔当成刀,书写着心中的英雄梦。施耐庵的遗愿:梁山好汉的悲剧 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可不只是讲梁山好汉的故事,它还深刻反思了“乱世英雄命运”呢。在施耐庵的...
在无法改变仕途命运的情况下,施耐庵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他隐入江湖,投身张士诚的义军,希望能在战乱中以自己的谋略扶持一位明主,为天下百姓开创太平。施耐庵是张士诚手下最为倚重的谋士之一,他对兵法、治国之道都有深刻见解。然而,张士诚终究是个胸无大志、安于现状的人。在一次次关键抉择中,他听不进施耐庵...
从张士诚和朱元璋最初的势力和战争资源对比看,施耐庵、罗贯中等人投靠张士诚也是有道理的。一方面张士诚地势好,把控了元军的后勤补给,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张士诚有钱、有粮,招揽了大量的军队,各方面形势一片大好。还有个重要因素是,张士诚与当时作为主流之一的红巾军关系不大,尤其是与白莲教并无直接...
施耐庵与罗贯中生活的时代正值战乱频繁的元末明初,彼时张士诚自称吴王,统治江南一带,常年与朝廷军队处于对立之中。施耐庵原本寄希望于张士诚能够兴复中华,可他眼见士诚不过是贪婪的权臣,决定放弃对其的幻想,转而用文学创作记录乱世百态。罗贯中与施耐庵不同,他从小就生活在战乱之中,目睹过无数次生离死别,...
施耐庵写《水浒传》、罗贯中写《三国演义》,这两部都属于战斗力拉满、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是跟他们俩的职业生涯有关系。他们二人曾先后参加张士诚起义,真实接触过战争,是军师、谋士这样智慧型的人物。果然,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第四、一起被领导背刺。张士诚是起兵反元的人,跟施耐庵是老乡的关系。所谓...
大约在公元1400年,罗贯中活了七十岁,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庐陵(今江西吉安)逝世。罗贯中才华横溢,拜赵宝丰为师,学习文学创作,曾为张士诚出谋划策,也取得一定成绩,后因张士诚居功自傲,离开了他。他又拜施耐庵为师,创作《三国演义》,营救施耐庵,增补《水浒传》,还创作《平妖传》等书,著作颇丰。
罗贯中又是另一番景象。这位青年才俊比施耐庵还能折腾。从小就TMD立志要当谋士,梦想着像诸葛亮那样运筹帷幄。加入张士诚的队伍后,愣是给人家出了不少好主意。可惜啊,现实总是比梦想更现实。张士诚这个leadership简直是灾难现场!玩得起飞的罗贯中,硬是被这位"大佬"恶心得不行。关键时刻,这位领导居然投降了!罗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