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先生以彼时的中国为起点,对一战后世界局势做出了一个全景式的分析。与其说这是一本专门剖析中国问题的书,不如说是对各国各民族文化都做了较为细密的观察,从而得出的一些独到看法。后者既植根于东西方文化特色的对比,又着力分析了中日文化的异同,并以一种真正学者... (展开) ...
罗素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是推动国家进步的重要力量。在中国,持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建设,是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 1. 加强党内民主,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确保党内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2.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透明度,加强民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3. 拓宽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
不到一年的居住和访问,罗素的言论终是在这个时代引发了国人思考,当然引发思考值得思虑,但罗素的观点也并非完全准确。 以罗素点名的国人缺点“贪婪”来说,罗素以西方和中国文明作对比,虽然赞美,但也终是缺乏一定的科学意识倾向,以中国的家族观念会弱化公共精神,从而点出国人历来不注重公共义务,家族观念重,并将此作为古...
总之,罗素是中国人的朋友,与当时西方的其他人对中国人的偏见和歧视不同,罗素是真的很想为中国做点什么,所以他才能够能够毫不避讳的说出中国人贪婪、胆小、冷漠。 罗素对古老悠久的中国文化极为热爱,对中国人的教养和幽默感也十分欣赏。他这篇论述“中国未来”的«中国问题»,是用生命写成的。在中国考察时,罗...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评价中国问题时,却没有一味的夜郎自大,他肯定了中国文明之长,并称其为“西方国家需要学会的东方智慧”,还为中国发展提出了一些具有超前性的见解。 为什么《中国问题》值得分析? 上世纪20年代,中国“闭关锁国”被彻底“解禁”没多久,东西方国家均在各自发展的路径上出现了问题,亟待解决。
罗素认为中国人存在着最大的问题就是冷漠。罗素认为国人很少主动参与对他人有益的事情,大家都怀抱着一种事不关己就不去管的态度。看到别人身上发生灾难以后,幸灾乐祸的情绪更多而不是一般的同情。综合这些优缺点,罗素认为中国人在未来面对日本的威胁时,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并着力改变自己,不然在未来可能会因为日本...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22年罗素出版了《中国问题》一书,阐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他一反当时西方人把中国视为“东亚病夫”的藐视立场,对中国文化大加赞赏,他说:
罗素结束在中国的讲学旅途之后回到英国,根据他在中国近一年时间的旅行与考察,于1922年正式出版了一本叫《中国问题》的书,书中所反映的中国问题有许多涉及时事时政,此书在历经43年之后于1966年重印,仍然充分肯定书中的观点,除了时政的发展为有目共睹之外,罗素认为他对中国的认识仍然是正确的。 《中国问题》这本书,...
通过杰出学者讲座的引领,复旦大学PPE专业致力于当代学术的交叉融合,激发学术想象力,孕育面向未来的学术共同体。 知识分享官 演讲 知识 人文历史 中国 讲座 复旦大学 复旦 学者 罗素 评论0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ω・) 发布 正在加载...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发消息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官方账号。服务哲院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