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罗志田读了这本日记,写出《一个内地乡绅眼中的近代社会变迁》,国内外学术界开始把目光扑到这个小人物身上。英国汉学家沈艾娣,因写作刘大鹏的传记《梦醒子》,被哈佛聘为历史系教授,该书也被列入英美高校的中国近代史课程。现在的近代史学界,刘大鹏的名气并不小于梁启超、章太炎这些大腕。 人们常说二十四史是帝...
这是一个至关紧要的观察,盖读书人对共和的不满,大致即从民国二年开始;而刘大鹏同年所见的情形,则从鼎革以来是持续的。或可以说,民初的众多不满,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种士变式的思绪。新旧双方都感觉失望,刘大鹏是从守成的一面不满,很多趋新者则是从变革的一面不满。 由于民国代清既是革命也是妥协的结果,除易...
山西举人刘大鹏有切身体会,他在1913年听人说:“各村董事人等,无论绅学农商,莫不借执村事从中渔利,且往往霸公产为己产,肥己之家。村人多陋劣,敢怒不敢言。其中有狡黠之辈,非入其党即与抗争,往往大起衅端,赴县构讼。官又以若辈办公,且为袒庇。”(70) 十多年后,他得出了自己的判断:“民国之绅士多系...
也许新学堂教科书的更换频繁这个现象在山西特别明显,太原县的前清举人刘大鹏更早就注意及此,他说:“乡村之学堂,现名为国民小学校。儿童所读者,皆是教科书。然教科书之本,亦无一定标准,年年更改。”刘成禺所见则相反,在他眼中,后来的新学校才是“无论贫富雅俗,小学课本,教法一致”;传统童蒙教育的内容却是有差别...
这是一个至关紧要的观察,盖读书人对共和的不满,大致即从民国二年开始;而刘大鹏同年所见的情形,则从鼎革以来是持续的。或可以说,民初的众多不满,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种士变式的思绪。新旧双方都感觉失望,刘大鹏是从守成的一面不满,很多趋新者则是从变革的一面不满。
刘家世居太原县,刘大鹏本人在科举制废除前后一二十年间则在太谷县一富商家塾中任塾师。太原是山西的首县,太谷则是富甲山西的商业集中地区,刘氏一生所居均属于中国内地经济条件较好且信息较流通的区域。他眼中山西与北京、开封等地在晚清多方面的差异,从信息传播和信息掌握的角度提示了近代中国各地思想和心态发展不同步...
可以看出,儒生型乡绅刘大鹏当时记录下来的种种观点,从不同的方向和层面提示着一个问题:我们关于中国近代史许多耳熟能详的论断,在刘氏所处的“世界”中,或者不同时,或者不同义;这是否也说明我们的近代史研究到今天仍然是侧重某些层面,而忽略了另一些层面呢?假如是的,刘大鹏日记在近代史研究方面给我们的启示,就不止...
(69) 山西举人刘大鹏有切身体会,他在1913年听人说:“各村董事人等,无论绅学农商,莫不借执村事从中渔利,且往往霸公产为己产,肥己之家。村人多陋劣,敢怒不敢言。其中有狡黠之辈,非入其党即与抗争,往往大起衅端,赴县构讼。官又以若辈办公,且为袒庇。”(70) 十多年后,他得出了自己的判断:“民国之...
刘大鹏大约同时就观察到,当时“国家取士以通洋务、西学者为超特之科,而孔孟之学不闻郑重”,于是“天下之士莫不舍孔孟而向洋学”。他后来更总结说:朝廷从改设新学堂到废科举,进而“派学生出洋留学以学洋夷之学”,在西向路上步步深入。而“洋学既盛,孔孟之学遂无人讲,中国人士均尚西学”。
又两年后,山西举人刘大鹏总结说:“世道大变,自庚子年始。人心于是大坏,风俗于是大乖,至学界风潮于是大涨。凡出洋游学,即在学堂之人,多入无父无君之境。诚有不堪设想者。”革命者的经历很能支持这个看法,孙中山在庚子年趁北方之乱而发动惠州起义,虽仍失败,但他发现当时“中国之人心,已觉与前有别”。此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