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哲文”是一个公众可能并不熟悉的名字。然而,长城、北京团城、赵州桥、炳灵寺、布达拉宫……在这些耳熟能详的文物的保护与修缮工作中,都曾有他奔走的身影。近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故宫博物院主办,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罗哲文基金管理委员会承办、中国文物学会等相关单位支持的“业守精勤 匠心永驻——罗哲文百年...
4月17日,“遇见长城——罗哲文先生诞辰百年学术历程展”在八达岭长城望京文化广场举行,共同缅怀回顾罗哲文先生从业72年为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长城保护事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024年是邓小平同志、习仲勋同志“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
1948年,24岁的罗哲文徒步登上八达岭长城,从此一生与长城结缘。1952年,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把修长城的任务交给了28岁的罗哲文,维修长城的第一站是八达岭。为了方便考察,罗哲文和同事就住在一个简陋的小店里,每天骑着毛驴上八达岭。1953年,八达岭长城修复完成,29岁的罗哲文又参加了山海关、嘉峪关等段长城的维...
1953年,八达岭长城修复完成,29岁的罗哲文又参加了山海关、嘉峪关等段长城的维护工作。 2003年,为寻访历史文化遗迹,79岁的罗哲文带领文化考察团穿越“死亡之海”罗布泊。 八达岭长城 当然罗哲文在古建筑保护领域的研究不仅限于长城,从古长城到古建筑,他保护的领域也在一...
他是为研究长城而调查和测量长城的第一人,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修复长城并写出长城专著的第一人,被誉为“当之无愧的长城第一守护神”。本文由罗哲文之子讲述父亲与长城结缘并为之倾尽毕生心血的往事。2003年盛夏时节,一条新闻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中国长城专家罗哲文穿越了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创下了...
1952年,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文物考古专家郭沫若提出要对长城进行修复。国家文物局将此重任交给了年仅28岁的罗哲文。罗哲文经过勘察、研究,把明长城的重要关隘八达岭作为修复长城的第一站。“父亲带队牵着毛驴走上了八达岭。经过长达3个月披星戴月、风餐露宿的精心测绘,他制定了详尽的修复规划,并按照恩师梁思成的建议,明...
《万里长城第一人》是本次展览主篇章之一,介绍了罗哲文从初次勘探八达岭长城到主持新中国第一次长城修复(即:八达岭长城)到参与居庸关、司马台、山海关、嘉峪关、雁门关等众多长城的修复,到重新确认长城东起点虎山长城,再到2003年时年79岁的罗哲文穿越有“死亡之海”之称的罗布泊寻找长城西终点。申遗功臣篇章用首倡...
4月17日,“遇见长城——纪念罗哲文先生诞辰百年学术历程展”在八达岭长城望京文化广场开幕。一系列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带领观众回顾中国古建筑学家、“万里长城第一人”罗哲文为文物保护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长城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 “罗老总是身穿一件白衬衫,套着户外登山马甲,去哪里都挎着一个...
《文化中国丛书:罗哲文谈长城》是一套普及中国文化知识的百科式人文丛书。内蕴深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著述,深入浅出、轻松有趣、娓娓道来,讲述长城文化,全书分为长城的历史地位与影响、长城简史和长城雄关三部分。让孩子们在博大浩瀚的中国文化中吸其润泽、修其自身。作者简介 罗哲文 1924年生,四川宜宾人。历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