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罗伯斯山洞实验”,还是电影《浪潮》都说明了一件事,群体对于个体具有极其强大的影响力。而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种影响力应用到教育孩子上。假使我们把班级的所有学生打造成一个团体,树立了一个共同学习的奋斗目标,引导他们共同为这个目标努力,团队成员之间会互帮互助,相互鼓励,那么即使再差的学生也会变得积极努...
谢里夫是社会心理学创始人,而这样的一位高社会地位的研究学者,却觉得用小白鼠做实验太过于单调狭隘,竟想把人作为研究对象,最终,对于真理的渴求让他背弃人伦,在六十六年前,他用挑战人性的方式进行了一场检测人性的实验——罗伯斯山洞实验。 可怕实验 这场心理实验之所以在今天仍旧备受争议,就是因为这场实验的研究对象...
这次实验到此结束! 穆扎弗·谢里夫通过罗伯斯山洞实验得出结论:孩子们既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实验中的男孩们在发现另一组男孩的存在之前,能够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然而当竞争对手出现后,他们便露出了狭隘、残忍和暴力的一面。因此,他认为人天性中的善恶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合作和谐的氛围中,人性向善;...
其次,和别的群居动物不一样,人在寻找自己的“部落”时,没有一个客观不变的标准。人们会找到各种理由划分出我们和他们。如果你给参加罗伯斯山洞实验的男孩们发两种不同颜色的T恤衫,比如,随机地给一半男孩发红色的衣服,给另一半男孩发绿色的衣服,那么,男孩子们一定会分为红党和绿党。
1、谢里夫为证实自己的理论,1954年夏天以22名12岁男孩放在野外实验。 2、罗伯斯山洞实验:是研究群体冲突和侵犯行为的现场实验 3、第一个实验,中格罗夫实验营,因为开始时孩子们建立了友谊,导致实验失败。 4、第二个实验,罗伯斯山洞实验,孩子们在谢里夫安排下冲突,在安排下团结起来。
罗伯斯山洞实验,是研究群体冲突和侵犯行为的现场实验。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和他的同事在罗伯洞穴所做。目的是考察两个群体在竞争条件下产生冲突和侵犯行为以及消除隔阂,形成一个新的较大群体的情况。 实验情况 第一阶段 在这个实验中, 21 位 11岁的小男孩被带到了奥克拉荷马州的Robbers Cave 州立公园去参加一个夏令...
更加让人气愤的是在美国有位叫穆扎费尔·谢里夫的心理学家为了研究人性,用的是二十二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他诱骗了孩子的家长,以参加夏令营为借口,骗来22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做实验——罗伯斯山洞实验。 谢里夫是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在奥斯曼帝国出生,到美国的哈佛大学学习了心理学,在别的同学都用老鼠做实验的时候,他...
罗伯斯山洞实验(Robber's cave experiment)中,研究者将20余名12岁的男生随机分为两组,在被人为地分成两个群体后,两组男生之间就开始不断辱骂和攻击对方,产生了大量冲突,尽管事实上两组男生之间并不存在资源的竞争。这体现了群际冲突的( )理论。 A. 现实冲突理论 B. 相对剥夺理论 C. 社会认同理论 D. 资源有...
罗伯斯山洞实验:把孩子放在野外,在无人看管下会发生什么?罗伯斯山洞实验的男孩 1954年,为了验证自己的社会行为理论,心理学家穆扎菲尔·谢里夫(Muzafer Shefir)将22 名12岁的男孩释放到一个无人看管的野外营地,然后暗中煽动他们打架。这年夏天,谢里夫带着22个男孩来到俄克拉荷马州东南部圣博伊斯山脉的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