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中指出: 在信息网络上针对个人肆意发布谩骂侮辱、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信息的网络暴力行为,贬损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有的造成了他人“社会性死亡”甚至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扰乱网...
3. 危害隐私安全 在网络暴力中,攻击者往往通过搜集受害者的私人信息,来进行更加猛烈的攻击。这样一来,被攻击者的个人隐私就遭到了严重的侵犯,甚至会造成经济损失。 4. 波及受害者周围的人 网络暴力不仅会对受害者自身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受害者周围的人造成连锁反应...
网络暴力是一种暴力形式,它是一类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网络暴力能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约束、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网络暴力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
一、网络暴力的原因 第一,网络媒体的虚拟化、匿名性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无形中充当了“网络暴力”掩护工具。 ... 查看全文 >> 4 网络暴力的危害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言论自由得到了极大的释放,网络上充斥的大量侮辱性、煽动性的言论和图片,给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人身健康带来了...
对于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刘德良认为,网络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用户在用网过程中忽略了真实的社会身份、道德准则和规章制度,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去引导事件走向;此外,法律层面没有要求公共信息发布平台对用户信息发布行为承担事先审查义务,而只能通过事后救济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处置,助长了“网络喷子”“网络水军”“...
在互联网科技和应用快速发展背景下,一些地方网络暴力问题日益突出,污染社会风气,扰乱网络秩序,侵犯公民合法权益,迫切需要制定专门司法文件,进一步加大对网络暴力的惩治力度,推动完善依法管网治网,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网络暴力危害严重。目前的网络环境中,存在针对个人肆意发布谩骂侮辱、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网络暴力...
在这来来回回的过程中,事情本身的时空情境和当事人的身心情境都被“替换”成形形色色的主体意识,因此也形成了一种“去情境化”的表达机制。这种机制越深刻,现代人对事件的理解就越失真,同时成为充斥“丰沛情绪”和“抽象意见”的网络暴力的温床。社会学家叶启政在分析现代社会中的“大众”状态时敏锐地看到,...
网络暴力简称网暴,是指以网络为媒介,恶意捏造事实、言语攻击他人,造成精神伤害和负面影响的行为。遭遇网络暴力,轻则影响生活和心情,重则造成心理疾病,甚至危及生命。2024年8月1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印发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实施...
一是明确网络暴力的罪名适用规则。《意见》根据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性质认定作了指引性规定。具体而言,在信息网络上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以侮辱罪、诽谤罪定罪处罚;组织“人肉搜索”,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