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唯心:从缘觉到佛乘的修行之路 🌈 🌱 缘觉之道:见有生,则有灭;不见有生,唯见有灭。缘觉,即是灭除痛苦之道。 🌿 佛乘之境:法本不生,今亦无灭。不起二见,不厌不欣。一切诸法,唯是一心。 💭 凡夫之境:贪着境界而生心,心生则有厌离。若欲无境界,当忘其心,心忘境则空,境空即心灭。 ...
声闻四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阿罗汉为最高果位。缘觉辟支佛为最高果位。菩萨乘,佛果为最高。声闻,缘觉,菩萨乘并不相关。佛国指最终最高的学佛成就而言。但是从凡夫修起,通向最后的佛国,其历程大致如下:凡夫,天人,小乘修道罗汉果,算是跳出轮回,中乘缘觉,到顶和罗...
“缘觉圣众,孤峰独眠,春花秋谢,十二连环。”春天万物发生了,这个缘觉的圣人在这儿就“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他觉悟到这一切的事事物物,都有自然的一种生灭。所以他就观这个“十二因缘”。前面讲到这个“受”、“爱”。我们人为什么有一种不平安的感觉?就因为有这种的爱。有了爱,就有了恶,也就是有了...
在梵语中,“辟支佛”被称为“毕韧子底迦”,旧译作“缘觉”,新译则为“独觉”。这类众生并不依赖他人的辅助,而是能够独自走向解脱的道路。当佛陀未出世或未传教时,他们便能洞悉部分宇宙真理,从而跻身辟支佛之列。此外,汉传佛教天台宗进一步将“独觉”与“缘觉”进行区分。在无佛之世开悟得道者被称作独觉...
六根归一,最后归于觉性;也就是不住于六根,这时候就是觉──能觉、所觉,当中一片真空,只有这念心存在,其他什么都没有,称为偏空,这就是声闻、缘觉的解脱境界。由于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才有种种感受。所以,六根对六尘,产生六识,就称为众生世界...
依循四季进展,剧中作为主角的少僧,从童年、青年再到壮年,呼应着季节转变,小和尚因为个人选择而遍尝人世欢愉、痛苦,乃至于转醒澈悟。作为另一核心人物的老和尚,则扮演着诱导、教化的智慧老人角色,为小和尚指引缘觉之路。电影里还藏了很多带有类似心理投射般的意象。影片中的主要场景为那湖中的大雄殿,湖与外...
1.声闻中,只有4果阿罗汉,不在六道之中。2.前3果的声闻,仍然在六道之中。初果7往来,二果1往来,三果不来(在净居天)。3.所有的菩萨,全部都在六道之中。因为只有与众生,和光同尘,才可以普度众生。如果菩萨象罗汉那样,入涅磐了,那么,也就无法普度众生了。4.菩萨在六道之中,为了普度...
十法界的名目:一地狱法界,二饿鬼法界,三畜生法界,四阿修罗法界,五人法界,六天法界,七声闻法界,八缘觉法界,九菩萨法界,十佛法界。这是从极恶到极善、从极苦到极乐、从极低层到极高层的次序排列。前六个法界,叫做“六凡法界”;后四个法界,叫做“四圣法界”。六凡法界的众生随他所做的...
解析 触缘而自悟者,简称曰独觉,梵语独曰辟支,觉曰佛陀,觉有大小种种不同,佛亦有藏通别圆之异。普通称佛者,多指三劫福慧,觉行圆满之佛,与辟支自有等差,如中国古代尧舜禹汤文武称王,周末七国之君亦称王,汉之诸侯亦多封王者,虽皆曰王,品位岂无别耶?
当然,三十七菩提道品,四谛、十二因缘是正法,声闻、缘觉是正法。但是到了《楞严经》,佛亲口将声闻缘觉斥为外道;到了《法华经》,佛说没有三乘道,只有一乘道;到了《金刚经》,佛说未曾说过一个法,没有说过一个字,一概否认。请问那一样是正法?不要认为我一学佛,我的就是正法,这是增上慢,正是毁谤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