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缇萦上书 【拼音】: 【简拼】: 【解释】: 指缇萦(tí yíng题迎)向皇帝上书陈说意愿。后以此典比喻女儿有孝心,救护父母。缇萦,复姓淳于,名缇萦,西汉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是著名医学家淳于意(仓公)之女。汉文帝四年(前176年),有人写信给朝廷控告淳于意,根据罪应当用传车从齐(今山东省)地押到...
犯颜一定会惊扰圣驾,拦驾更是阻止皇帝的车骑前进,两者都是大不敬的举动,惟一的后果就是杀头抄家,倘若犯颜当时被认为是刺客,立即格杀,什么上书救父,都成了泡影,然而缇萦抱定一死的决心,认真地准备上书行动,她选定灞桥作为她犯颜上书的地方。这是一个秋意萧瑟的清晨,形单影只、衣衫单薄、满面愁容的缇萦跪...
《缇萦上书》是1988年姚博初编剧的越剧古装剧,取材于中国传统历史故事。剧目简介 汉文帝时期,临淄郡有位当过齐太仓令(管理京城粮仓)的淳于意,辞官行医后,扶危济困,深得众望。但因识真病讲真话,得罪权贵,冤判了“肉刑”。淳于意有5个女儿,其中小女儿缇萦最受宠爱。他平时给予女儿如男子一般的教育,使之明...
因淳于意曾经为官,按照当时刑法规定,必须押送至长安去行刑。接下来就有了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淳于缇萦的上书,在中国法制史上影响深远。正是从此开始,贻害无穷的肉刑制度逐步被废,拉开了中国刑制改革的序幕,成为野蛮刑制向文明刑制转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古代的肉刑 那什么是肉刑呢?肉刑制度起源于“杀人者死,...
缇萦上书:刑罚从野蛮走向文明 本文转自:人民法院报 中华法系在刑事法制方面似乎可以称得上“早熟”,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有体系的肉刑和徒刑。所谓“肉刑”,即残害受刑者肉体。据传世文献记载,奴隶制时代有墨(刺面)、劓(割鼻)、剕(斩脚)、宫(破坏生殖器官)、大辟(死刑)等。除大辟外,其他四刑均为“肉刑”。《...
“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被编入《二十四孝》,千古传诵。这个事件也产生了一个成语---改过自新。一件普通的民事案件,竟然惊动了最高统治者,轰动了全国,更成为刑法改革的导火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社会影响。文景之治 西汉建国时,由于刚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生凋敝。于是...
预知详情,请听中华德育故事广播剧《缇萦上书》 缇萦上书 在西汉时期,淳于意,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因被黄财主冤枉而身陷囹圄,面临肉刑的惩罚。他的女儿缇萦,一位自小酷爱读书且孝敬父亲的女子,毅然决定为父申冤。 当淳于意被判罪,面临京城受刑的命运时,他的女...
对她赞扬:“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缇萦上书救父的做法,使其作为中国孝道的典范,汉文帝因废除肉刑这一改革措施,顺应民意,引人注目,是历史的进步,是中国古代刑制从野蛮时期到文明时期的转折点,里程碑。缇萦作为一个小人物,但是却值得人尊敬。
西汉有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叫缇萦救父,缇萦上书救父的孝行,万古流芳,成为后世孝道的典型。它还促成了中国法律史上一个重要的改革——废除肉刑。“肉刑”,是古代残废肢体、残害肌肤、破坏身体机能的墨、劓、刖、宫等带有原始、野蛮色彩的刑罚。它在夏代就已经出现了,肉刑分为“墨、劓、刖、宫”四种,墨刑就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