缁素忘年之交的意思 缁素忘年之交是指一位年长的朋友或者长辈与一位年轻的朋友或者晚辈之间的深厚友谊。在这种友谊中,双方不计较年龄、身份和地位的差异,而是互相理解和支持,彼此关心和帮助。 缁素忘年之交这个词组中,“缁素”是指一位年长的朋友或者长辈,“忘年”则是指年龄不拘,即不论年龄大小,都可以成为朋友。
僧人衣黑,俗众服素,故“缁素”指僧俗。其时,陆羽尚未皈依佛门,自认为俗人,而皎然已是佛门高僧,故以“缁素”相别。 “忘年之交”,即年龄岁数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是年,皎然三十七岁,陆羽二十四岁,有十三岁之差,故为“忘年之交”。 陆羽像 陆羽南渡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已融入湖州当地风土...
缁素之交 与一行师父于秋爽斋禅茶论道 - 壹荷瀹茗于20240531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4189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陆羽也随众人一同渡江,机缘巧合之下,他来到了湖州的妙喜寺,并与皎然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缁素之交”。唐大历八年(773年),陆羽在妙喜寺旁着手兴建一座茶亭,得到了皎然与湖州刺史颜真卿的鼎力支持。这座茶亭依据天干地支的纪年法,在癸丑岁癸卯月癸亥日竣工,因而被命名为“三癸亭”。这座茶亭因三位杰出...
皎然咏及陆羽的诗作,主题主要是寻访、相聚、送别三个层面,“缁素忘年之交”的情谊跳跃在字里行间。 寻访。以《寻陆鸿渐不遇》《访陆羽处士不遇》《杂言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为代表。兹抄录《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缁素忘年之交』语出《茶经》,此句是陆羽形容自己和江东名僧浙江(吴兴)杼山妙喜寺皎然大师一段忘年友谊。时皎然40余岁,陆羽24岁,他们志趣相投都喜诗文茶道,性格相近,身世相似,都是孤儿,陆羽《茶经》的编撰主要在他结识皎然大师入住妙喜寺之后,皎然大师在陆羽编撰茶经中不吝指导,并付出了诸多心血。陆羽沉溺茶事,...
陆羽的《茶经》,为唐代中期茶文化和茶文学的创作起了倡导作用,而陆羽的“缁素忘年之交”皎然更是这一时期茶文学创作的能手,皎然的茶诗、茶赋鲜明地反映出这一时期茶文化活动的特点和咏茶文学创作的趋向。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诗中提倡以茶代酒的茗饮...
陆羽的缁素忘年之交——皎然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吴兴县人是南朝宋山水写实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上元贞元年间公元760804年是唐代著名诗僧早年信仰佛教天宝后期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后来徙居湖州乌程杼山山麓妙喜寺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友 陆羽的缁素忘年之交——皎然 皎然,唐代一位嗜...
知乎,中文互联网高质量的问答社区和创作者聚集的原创内容平台,于 2011 年 1 月正式上线,以「让人们更好的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找到自己的解答」为品牌使命。知乎凭借认真、专业、友善的社区氛围、独特的产品机制以及结构化和易获得的优质内容,聚集了中文互联网科技、
陆羽有一个好朋友,也爱喝茶、种茶、研究茶,两人结成“缁素之交”,他就是唐代高僧皎然。皎然与陆羽诗词唱和多年,无数次上山拜访陆羽,留下很多诗作,比如这首《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