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绣漪桥从南如意门进入最方便南如意门外有公交车:74、374、437路 素素77 签约旅行家 5分 超棒 位于颐和园南如意门的绣漪桥是一座十分符合中国古典审美的桥梁,拱形的结构暗合儒家文化外圆内方的处事原则,桥梁倒映在水中,夕阳西下,光影十分富有美感,建筑更是美轮美奂,很有古典韵味。 查看更多 用户问答(...
北京市颐和园绣漪桥 〈昆明湖〉〔绣游桥、罗锅桥〕[人行·单孔石拱桥]{}绣漪桥建造于1750年,位于昆明湖东南与长河的交汇处,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绣漪桥的造型仿照江南水乡的单孔石桥建造,桥身呈东西走势,高跨在昆明湖流入长河的出水口上,过去北京的老百姓都...
🌉 绣漪桥位于北京南如意门内,横跨昆明湖与长河、东堤与西堤的交界处。这座桥在清代帝后来颐和园时,经常从西直门外倚虹堂或乐善园(今北京动物园)上船,经长河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为了满足行船的需要,绣漪桥被设计成高拱形单孔桥,因其独特的形状,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 绣漪桥始建于1750年,是...
一、桥堍设计:细节中的皇家匠心 两桥最直观的差异体现在桥堍(桥端与堤岸连接处)的构造。绣漪桥桥堍向外延伸较宽,桥面两侧各分布四根望柱(栏杆立柱),形成舒展的线条;玉带桥则更为紧凑,桥堍仅设三根望柱。这种差异源于功能需求:绣漪桥作为昆明湖与长河水系的枢纽,需承载更多人...
北京绣漪桥在北京南如意门内,位于昆明湖与长河、东堤与西堤交界处。清代帝后来颐和园时,经常从西直门外倚虹堂或乐善园上船,经长河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为满足行船的要求,绣漪桥建成高拱形单孔桥,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绣漪桥建造于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桥...
颐和园绣漪桥美丽倒影 绣漪桥在北京南如意门内,位于昆明湖与长河、东堤与西堤交界处。 清代帝后来颐和园时,经常从西直门外倚虹堂或乐善园(今北京动物园)上船,经长河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 为满足行船的要求,绣漪桥建成高拱形单孔桥,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绣漪桥建造于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
绣漪桥诗句 绣漪桥原文 长河舟进绣漪桥,湖泛昆明廓且遥。 澜静微风名似负,景澄四宇实相邀。 陌杨笼岸绿帷展,水荇牵舷翠带飘。 轧橹声如答吟笔,凤凰墩近可停桡。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八十一 参考注释 长河 (1) 大河。特指黄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 王维《...
🌉 绣漪桥,位于颐和园南如意门内,是连接东堤与西堤、昆明湖与长河的重要通道。这座桥始建于1750年,拥有19米的跨度和9米的高度,是颐和园中最高的桥梁。老北京人亲切地称它为“罗锅桥”。🚣♂️ 绣漪桥曾是清朝帝后从城内乘船前往昆明湖的必经之地,其高度设计是为了便于行船。桥上的望柱雕刻精美,饰...
颐和园是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皇家园林,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今天小V要和您聊聊昆明湖南端的绣漪桥。 绣漪桥外观为半圆拱状,与玉带桥有些相似。它曾是一座“水路大门”,乘船经长河而来,可从桥下水路进入昆明湖,所有又称“绣漪桥水津门”。
清•李晩秀(朝鲜)《绣漪桥》鉴赏:“极目平湖秋色寒,太行云尽雁声残。山河不异令人感,风景无边着语难。汉苑离宫棋局正,燕都全幅画图看。皇车闻自盘山返,伙尔沈沈乐宴安。”录自《屐园遗稿卷之十二·輶车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