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被高山、峡谷包围。受特殊地理气候条件影响,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十分困难。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地群众手持钢钎錾子,在百米高的绝壁上,硬生生凿出10条总长130多公里的绝壁天渠。如今,天渠依然为当地提供生活、生产用水。2024年,趁着水利国债项目建设的开展,七星关区启动了宋...
护渠队员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高流天渠清理滚落的山石(2024年4月24日摄)。六十甲子 乌蒙奇绝 群山为证 如今渠水汩汩 好似当年修渠英雄的劳动号子 响彻群山 这是当年参加修建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绝壁天渠的部分修渠人。上排左起依次为:刘新芝、许光福、杨光礼、刘明昌;下排左起依次为:单怀中、许...
《向天而行》 油画 殷田玮 《修天渠·创生机》 油画 马溶 《崖》 龚文富 《异域天渠》 布面丙烯 龙伍省 《引得瑶池水,灌我黎民田》 中国画 章凯 青山不老,英魂长存 十条“绝壁天渠”建成的背后 生机镇人民付出了很多 十二名英雄牺牲了生命 今天,...
影像贵州丨俯瞰绝壁天渠 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团结乡位于赤水河畔,境内沟壑纵横,坡陡谷深,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无法有效地蓄积地表水,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当地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凿了远近闻名的“绝壁天渠”超过135公里。无人机拍摄的“绝壁天渠”,给人一种不一样的视觉享受。自1956年,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星关区生机镇群众在千岩万壑中,手持钢钎錾子,挂在一面面几百米高、刀削般的绝壁上,硬生生开凿出十条“绝壁天渠”。 悠悠岁月,真情如歌。时光在沟渠中流淌逝去,但舞动在悬崖峭壁上的水渠,奔涌在沟渠中清澈的渠水,还在吟哦着那苦而乐,人心齐泰山移的...
这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高流村使用绝壁天渠灌溉的稻田(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护渠队员们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清理高流天渠旁的落叶与碎石,防止这些杂物堵塞沟渠(4月24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护渠队员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高流天渠清理滚落的山石(4...
影像贵州|绝壁天渠 在贵州毕节 有条长达上百公里的“绝壁天渠”历经数十年依然流水潺潺惠泽百姓 这是当地百姓用生命换来的“天渠”是数代人守护的希望渠 凿渠(王振翔 摄)20世纪60年代以前,一旦旱情来临,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地里的庄稼几乎没有收成。生机镇人想要吃口饱饭、喝口安生水,就是一种奢望。
用钢钎、錾子凿出十条“绝壁天渠” 修建八大水库的动人故事 让人震撼和动容 高流大渠 “绝壁天渠”所凝聚的精神 昭示了“敢于胜利”精神中 “敢叫日月换新颜”的干劲 体现了“艰苦奋斗”精神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 展现了“不畏牺牲”精神中 “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冲劲 呈现了“永不言败”精神中 “...
都说赤水河是一条“英雄河”,这个一点不假。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伟人毛泽东的领导下,英勇的中央红军,在这里创下了“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赤水河上游,同样英勇的毕节生机人,“绝壁天渠”,修筑“天渠”300多公里,16人献出宝贵的生命,50多人重伤,近千人轻伤。2023年12月30日,中国《...
赤水河畔,罩子山下,绝壁天渠所到之处,秧苗拔节生长,生机镇生机勃勃。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护渠队员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高流天渠清理滚落的山石(4月24日摄)。 身旁是刀削斧劈般的悬崖绝壁,脚下是云雾缭绕的万丈深渊,护渠队员们忙着清理水渠里淤塞的枯枝、滚落的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