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曾在他钟爱的扇子上写下了这两句词:"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两句词出自他的门下学生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这两句词会深受苏轼的喜爱...
苏轼最爱“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两句,共同谪放天涯的无奈和悲愤,尽在不言中。秦观病逝之际,苏轼悲痛难抑,特将这两句词书于扇上,每日看着,流泪不止,道:“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他说,少游走了,他可是文人当中的第一流人物啊,即便是世间的一万个文人,也换不回一个秦观。悲哉,悲哉...
这两句诗通过郴江绕山却流向远方的意象,暗喻作者被贬谪的孤寂身世与对命运的诘问,表达了对人生漂泊的无奈和积郁的乡愁。 1. 出处定位:句子出自北宋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贬谪郴州时期作品,属宋代羁旅词经典;2. 象征手法解构:"幸自"体现江绕山的原本自然状态,暗喻人生应有之态;"为谁"...
这首词正是他在此情境下借景抒怀之作,后苏轼读到此词时,曾将“郴江幸自绕郴山”两句书于扇面,并感叹“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二、意象的深层意蕴 郴江的隐喻性 郴江本应环绕郴山流淌(“幸自绕郴山”),却最终背离山体流向潇湘(湖南两大水系)。词人通过这...
词人在幻想、希望与失望、展望的感情挣扎中,面对眼前无言而各得其所的山水,也许他悄然地获得了一种人生感悟:生活本身充满了各种解释,有不同的发展趋势,生活并不是从一开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就像这绕着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己地向北奔流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依着惯性,滚滚向前,它总是把人带到深不可测...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叶嘉莹先生说她曾实地考察过郴江与郴山的关系,说郴江发源于郴山,而它的下游果然是到潇湘水中去了,这是地理上的现实。 乍一看,词人问得非常无理,他说郴江从郴山发源,就应该永远留在郴山,可是,你为啥要流到潇湘的水中去呢?天地万物,有其自然规律,郴江不可能永远围着郴山...
4.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鉴赏】郴江水本该安然围绕郴山流淌。词人却对着江水发出疑问。你为什么偏要离开此地,流向遥远潇湘?这句用了拟人手法,借江水设问。秦观当时贬谪郴州,内心痛苦。他以江水自喻,抒发身不由己的漂泊感,以及对自身命运的强烈愤懑和不解。语极委婉,意极沉痛。5. 为君...
这两句诗“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全诗表达了词人对离乡背井、漂泊无定的悲凉之情,以及被贬谪的无奈和愤懑。 诗句背景: 这两句诗出自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 全诗描绘了词人对郴江绕山的景象的感慨,寄托了深深的离愁别绪和对命运的无奈感慨。 诗句含义:...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从表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写词人纵目郴江,抒发远望怀乡之思,实则是词人积郁已久的情感的总爆发。王国维的佳句“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句话用来注解秦观这首词的末句,是再恰当不过了。词中结尾这两句,堪称千古名句,但历代词学评论家对这两句却有...
出自宋代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怎能忍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