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即“大闸蟹”,eriocheir sinensis)在长三角地区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其重要产卵场和栖息地,因此,九段沙湿地承载着特殊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保护中华绒螯蟹天然基因库、凝聚公众情感记忆、提升社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长三角的蟹文化 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毛蟹”...
弓蟹科—弓蟹亚科(下):中华绒螯蟹(大闸蟹) (3)中华绒螯蟹(大闸蟹) 中华绒螯蟹(学名:Eriocheir sinensis),也称上海毛蟹,俗名大闸蟹或河蟹,是一种主要生长在中国沿海河口地区的小型蟹种。其种加词“sinensis”意为“中华的”。 ①形态特征 a.外部形态 中华绒螯蟹的躯体可分为头胸部、腹部和胸足三部分。 (a...
中华绒螯蟹有5对步足,第一对为螯足,成钳状,有密毛,用于捕食、抗敌及凿穴;第2~5对步足为行动器官。生态习性 中华绒螯蟹通常生活在江湖和内河中,性成熟后会迁徙到河口附近的浅海区域繁殖。雌蟹每年从寒露至立冬前后顺着江河入海,蟹苗再从沿海回到内河。幼蟹生长16~18个月左右,经过15~16次蜕皮变成黄蟹,黄...
3月13日凌晨,成蟹带着幼蟹在长江边栖息。据悉,中华绒螯蟹是通过洄游变换栖息场所,避开不良环境的影响,扩大活动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存活率和摄食率。3月13日6时,天亮了,中华绒螯蟹又一次回到长江中。中华绒螯蟹集中繁育的时间是12月到次年的3月。幼蟹上迁洄游主要在夜晚进行,夜晚气温比白天低、湿度较高...
中华绒螯蟹的地理分布 中华绒螯蟹像其他多数十足目甲壳动物一样,也是狭温嗜冷动物,适应在较低的水温下繁殖和发育,因此水温也就成了其地理分布和入侵(invasion)的重要阻限。这种蟹分布于北温带,即北纬23°26'~66°34',向南达到或略过北回归线,见于亚洲、欧洲及北美洲的上述纬度范围内,而不可能在热带的非洲、大...
中华绒螯蟹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入侵性。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的入侵物种专家小组(ISSG)的评估,它被列为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这种螃蟹在欧洲和北美被引入后,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它们不仅与当地物种展开竞争,减少了渔业资源,还因为其穴居习性导致堤岸受损和排水系统堵塞。尽管德国...
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又称河蟹、毛蟹等,体型较大,螯足上长有绒毛,虽然看起来霸气十足,却很“社恐”。它们通常昼伏夜出,白天躲藏在水质清澈的水草丛、洞穴和其余隐蔽场所,晚间出来活动和觅食。因此,古时苏州、昆山一带的捕蟹者,就利用其“夜猫子”的习性,晚上在竹闸挂上灯火,蟹...
中华绒螯蟹申江1号是河蟹家族中的新品种,是上海海洋大学、深圳市澳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澳凌水产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市金坛区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射阳县陈瑜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水产新品种。申江1号最主要的经济性状就是早成熟和早上市,在长江流域进行池塘养殖,国庆前能够大量上市。规格远大于辽蟹,可以满足...
中华绒螯蟹,这一在秋风中愈发活跃的甲壳动物,究竟是何方神圣?它们属于节肢动物门的甲壳亚门,更具体地说,是方蟹科绒螯蟹属的成员。这种螃蟹原产于亚洲东部,从朝鲜半岛到我国福建的河流及河口地区,都是它们的家园。后来,它们的足迹还踏上了欧洲乃至北美洲的土地。在我国,长江、辽河、瓯江等水系都是它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