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了嵴,增大了膜面积,为酶的附着提供了位点。 (2)小问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断裂线粒体数量占比在诱导分化第7天达到了峰值;酶体在第 14 天后的活动增强,并与线粒体在细胞中处于相同位置,断裂的线粒体被溶酶体吞噬并清除,故第21天小...
该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发现,细胞核能感应线粒体DNA断裂,并增强了免疫监视和诱发了先天免疫反应。同时,线粒体DNA断裂和细胞核DNA双链断裂协同作用,建立起强大的I型干扰素反应。 线粒体DNA双链断裂 (mtDSB) 是由线粒体复制过程中的错误引起的,可以由许多因素...
研究发现,细胞在缺氧状态下以及细胞凋亡早期均会出现线粒体的断裂,此条件下线粒体的断裂是由细胞质基质中一种称为Drp1的蛋白介导完成的。正常情况下,大部分Drp1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驻留在细胞质基质中,少部分定位于线粒体外膜。线粒体断裂前,细胞质基质中的Drp1会转移到线粒体外膜,多个Drp1分子围绕线粒体形成指环...
作者以肝脏样本为实验材料,开展了无偏好性蛋白质磷酸化组学分析,并发现,食物感官感知可以通过介导PKB/AKT 依赖性的线粒体裂变因子丝氨酸131位(serine 131 of the mitochondrial fission factor,简称MFFS131)的磷酸化,迅速诱导肝脏线粒体断裂。这种反应是由POMC阳性神经元激活所引发的。作者在体外和体内进一步证实...
线粒体的断裂在骨细胞形成过程(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中具有重要意义。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后线粒体形态、数量发生如图1的变化。电镜进一步观察发现,成骨细胞中断裂后的部分线
作者以肝脏样本为实验材料,开展了无偏好性蛋白质磷酸化组学分析,并发现,食物感官感知可以通过介导PKB/AKT 依赖性的线粒体裂变因子丝氨酸131位(serine 131 of the mitochondrial fission factor,简称MFFS131)的磷酸化,迅速诱导肝脏线粒体断裂。这种反...
在线粒体断裂的细胞中,两种蛋白质——NIPSNAP 1和NIPSNAP 2——积聚在线粒体表面,起到“吃我”信号的作用,招募破坏它们的细胞机制。 NIPSNAP 1和2通常存在于健康的线粒体内,尽管它们在细胞内的功能未知,”奥斯陆大学(University of Oslo)基础医学科学研究所分子医学系教授Anne Simonsen说。“当细胞的呼吸链被破...
B、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受基因的控制,根据题意“在人体成骨细胞分化为骨细胞过程中,都存在线粒体断裂和被清除现象”,因此线粒体的断裂受基因调控,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正确; C、根据图示信息,断裂线粒体数量占比在诱导分化第7天达到了峰值,C正确; D、外泌MDVs包括一层细胞膜,两层线粒体膜,...
《缺血性AKI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内膜断裂的分子机制》是依托中南大学,由董政担任项目负责人的面上项目。项目摘要 急性肾损伤(简称AKI)是一种重要的肾脏疾病,预后差,死亡率高。其主要诱因包括肾脏缺血再灌注,病理特征为肾近端小管细胞的坏死与凋亡。本课题组已证实:线粒体动力学紊乱引发线粒体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