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骆驼科抗体基因为基础,依据纳米抗体特点,在互补决定区设计变体。对于CDR中特定位置的变化,针对高度可变的位置引入随机化序列,反应这些位置的高度多样性。其中,在CDR1中引入了4个、CDR2中引入了1个、CDR3中引入了7个、11个、15个连续位置的高度多样化序列,这对应着自然条件下纳米抗体CDR3有着最高的变化程度。 经...
纳米抗体是一种从骆驼重链抗体中衍生出来的单链抗体片段,由4个保守序列段(FR1/2/3/4)和3个高度可变环(互补决定区1/2/3,Complementary determining regions 1/2/3,CDR1/2/3)组成(图1)[1]。与传统抗体相比,纳米抗体的CDR3环更长,通常含有约18个氨基酸,这使得它能够与抗原发生更多的相互作用,增加...
与传统抗体(Abs)的VH结构域相比,纳米抗体(Nbs)具有很高的结构相似性。更具体地说,如图所示,纳米抗体(Nbs)由位于Nb尖端的3个高度可变的环(互补决定区,CDR1/2/3)和4个保守序列区(框架区,FR1/2/3/4)组…
图2 传统抗体与纳米抗体的活性结合部位比对[1](a)传统抗体抗原结合位点展示;(b)纳米抗体CDR 环及结合部位构象展示 纳米抗体结构及活性部位如图2所示,其只有3个高度可变区域(CDR1/CDR2/CDR3)。由于纳米抗体的CDR3长度比一般抗体的CDR3长,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了因轻链缺失而造成的结合力下降,从而使其具有...
以骆驼科抗体基因为基础,依据纳米抗体特点,在互补决定区设计变体。对于CDR中特定位置的变化,针对高度可变的位置引入随机化序列,反应这些位置的高度多样性。其中,在CDR1中引入了4个、CDR2中引入了1个、CDR3中引入了7个、11个、15个连续位置的高度多样化序列,这对应着自然条件下纳米抗体CDR3有着最高的变化程度。
与传统抗体(Abs)的VH结构域相比,纳米抗体(Nbs)具有很高的结构相似性。更具体地说,如图所示,纳米抗体(Nbs)由位于Nb尖端的3个高度可变的环(互补决定区,CDR1/2/3)和4个保守序列区(框架区,FR1/2/3/4)组成。这3个CDR环形成Nb的抗原结合位点,称为paratope,其中CD
抗体的N端,配对的VH及VL形成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FV),在轻、重链每个可变区中存在三个氨基酸长度及序列高度变异的区域,简称为CDR1,CDR2,CDR3, 这三个区域被四个序列相对保守的骨架区分隔开(FR1,FR2,FR3,FR4)。轻重链高变区通过非共价结合聚集成簇,形成大的界面与抗原结合,也即为抗体决定簇。这些超变的区域折...
纳米抗体结构及活性部位如图2所示,其只有3个高度可变区域(CDR1/CDR2/CDR3)。由于纳米抗体的CDR3长度比一般抗体的CDR3长,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了因轻链缺失而造成的结合力下降,从而使其具有较强的抗原结合能力[2]。并且,纳米抗体不含有多余冗杂结构,仅...
更具体地说,如图所示,纳米抗体(Nbs)由位于Nb尖端的3个高度可变的环(互补决定区,CDR1/2/3)和4个保守序列区(框架区,FR1/2/3/4)组成。这3个CDR环形成Nb的抗原结合位点,称为paratope,其中CDR3贡献了大部分抗原结合特异性,而CDR1和CDR2负责增强结合强度。
更具体地说,如图所示,纳米抗体(Nbs)由位于Nb尖端的3个高度可变的环(互补决定区,CDR1/2/3)和4个保守序列区(框架区,FR1/2/3/4)组成。这3个CDR环形成Nb的抗原结合位点,称为paratope,其中CDR3贡献了大部分抗原结合特异性,而CDR1和CDR2负责增强结合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