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红五军虽未放弃抵抗,却因缺少枪支弹药无法完全击溃敌人。在如此紧要的关头,收编的民团中有人叛变,与敌人里应外合,让红五军完全陷入无法自救的困境。1月20日拂晓,马家军集中兵力发起了最后的进攻。在高台县城城墙上和大街小巷里,已经失去火力的红五军与敌人展开短兵相接的白刃战。枪炮声和...
五、血色丰碑:红五军的精神遗产 高台战役后,西路军主力仅剩 3000 余人,最终在倪家营子全军覆没。董振堂的警卫员吕仁礼突围后,在祁连山打游击时被牧民藏在地窖中,靠吃草根树皮存活。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解放军中将,每年都要到高台烈士陵园献花。如今,高台烈士陵园内,3000 余座无名烈士墓排列成方阵。2019 年,...
红五军团担任最艰苦的“后卫”任务,为保障中央红军主力北上立下了赫赫战功,红五军团因此荣膺“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 1937年1月12日,红五军在军长董振堂的带领下,在甘肃高台县城与七倍于己的敌人浴血苦战。 血战整整持续了9天9夜,红五军驻守高台的3000多名战士拼尽最后一个人,流尽最后一滴血。 战至最后,军长董...
先锋作战任务便落到了红五军的身上,其军长正是董振堂。独自苦撑的红五军 董振堂应当算半路出家,起初,他是围攻红军的主力,后来因不能接受蒋介石消极抗日的态度决定临阵起义。红五军,就是从他带过来的第26军发展而成。虽说是起义将领和起义部队,但董振堂被赋予了光明的使命。长征期间,红五军一直担负着整个队伍的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更缅怀革命烈士。红五军军长董振堂的英勇事迹广为人知,但其头颅下落不明。次子董用威多年寻父遗体未果,深感痛心。历史的谜团终会揭晓。2015年,经多方努力,董振堂的头颅在甘肃西宁某医院旁寻获,为董家带来慰藉,董用威热泪盈眶,对父的崇敬与思念得以安放。头颅的发现充满曲折:...
在深入敌后、孤军作战的极端情况下,西路军奏响了一曲大漠之上的悲歌。二、功勋卓著的红五军 在西路军最前列领头开路的是红五军军长董振堂!红五军是一支功勋卓著的英雄部队,其前身是由宁都起义的第二十六路军改编而成的红五军团。红五军团在反“围剿”中屡建奇功,逐渐成为一支铁血劲旅。在总指挥季振同遇难后,原...
他的父亲,正是红五军军长董振堂。1937年,董振堂血战甘肃高台,头颅被马家军割下悬城示众,尸骨分离近一个世纪。这位曾被主席盛赞“坚决革命”的“铁流后卫”,用生命诠释信仰,而他的后代,用一生填补历史的裂痕……那么烈士的遗体在这78年间如何被保存,之后又是如何被找到的?1937年1月的高台血战,是董振堂生命...
12 月 16 日,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董振堂任副总指挥兼第十三军军长,在党的领导下,他与军政委何长工对部队进行改造,设立党代表、政治工作制度、士兵委员会,选拔干部,加强党对部队领导。参加革命后,董振堂虚心学习,追求真理,严格要求自己。参观红一方面军红五团后,撰写《模范红五团》总结经验并...
于是,西路军在本身元气已伤,周围的天时、地利、人和又不利的情况下,于12月下旬撤出山丹、永昌地区,继续西进。 红五军董振堂军长率两个团走在最前面。于1937年元旦拂晓,攻占了高台县城。守敌保安队、民团共1400余人全部投降,其中部分接受了红军改编。 西路军部分指战员在“新兵营”驻地留影 ...
四月时,红四军从长汀返回赣南,与从井冈山成功突围的红五军主力在瑞金相遇。在那里,曾志首次遇见了彭德怀军长。彭德怀提到在井冈山见过她,但她对此并无记忆。尽管他们自井冈山突围后历经艰难的行军和战斗,彭德怀却显得毫无倦容。见到他时,他总是笑眯眯的,很乐观,给人一种豪迈的感觉,曾志由衷地佩服他。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