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将始终在红七军团中发挥重要作用,一直担任红七军团的参谋长。当红七军团北上时,粟裕也为安全到达赣东北贡献了重要力量。萧劲光曾短暂担任红七军团的政治委员,在1955年被晋升为大将。除了粟裕和萧劲光,开国将军李聚奎和彭绍辉也曾在红七军团服役。李聚奎曾担任红七军团二十师师长,在红七军团组建后不久,李聚奎就被调...
粟裕脸色难看,但却依然恪守原则,寸步不让:红七军团是北上抗日先遣队,是党中央和军委临行前当面交授的任务,我们要面对现实。图 | 粟裕将军 福州是国军势力辐射中心,红七军团根本不是对手,我们必须对战士们负责。政治部主任刘英也适时插话,明确表示支持寻淮州和粟裕的意见:乐政委,我们没有大型攻坚战斗的物质基...
师特派员尚记得两人,一个王琦,裁缝工人,湖北黄梅人;朱保芬,福建永定人,原系红三军团模范政治指导员。1934年12月红七军团与红十军会师后,以七军团保卫局为主,两个保卫局合并为一个保卫局,原红十军保卫局干部一部分分配到各师工作,一部分留保卫局,一般主要千部为副职。1935年1月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
红七军团离开瑞金后的第十天,在建宁县境内遭遇了第一次严峻考验。国民党闽军第61师在得到红军北上情报后,立即在闽江沿岸布下重兵,妄图将红七军团阻挡在江岸。7月15日凌晨,红七军团抵达闽江北岸的水口镇。这里是闽江上游重要的渡口,也是通往建瓯的必经之路。当时正值雨季,闽江水位暴涨,江面湍急。敌军在对岸制高点...
1934年7月,红一方面军的红七军团7000余人奉命北上,拉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至1934年11月,红七军团减员约3500余人,剩余约3500余人,与方志敏的红十军组成红十军团,全军团约1万余人。 1934年7月下旬,红一方面军的红六军团9700余人开始向湖南省中部转移,至1934年10月,红六军团减员约6400余人,剩余约3300余人,与贺龙的红二...
最早关于创建红七军团的文献资料,出现在中共闽赣省委的文件里,即在1933年5月25日《中共闽赣省委目前的政治形势与建黎泰党的任务》中指出的:“为着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建黎泰党必须深入土地斗争,深入政治宣传鼓动,动员群众,在优待红军家属的基础上去努力扩大主力红军,消灭逃兵现象,完成闽赣省创造七军团的任务。”6...
粟裕作为红七军团的参谋长,在军团长寻维洲负伤后代行军事指挥职责。他虽然不赞成进攻福州,却只能执行军令。结果却是敌众我寡,福州城内也没有内应,进攻福州失败。退却中粟裕制定了多个作战计划都被否决,仅剩的右臂也中弹负伤。情急之下粟裕说服政委乐少华,带领红七军团退到安徽和江西交界处,与方志敏的红十军团...
1934年,红七军团政委乐少华在与粟裕的对话中明确表示:"战术方面你并不了解,这支部队由我全权指挥。"这段对话直接体现了当时两人在军事指挥权上的分歧。乐少华作为军团政委,强调自己对部队的绝对领导权,而粟裕作为军事干部,其战术建议则未被采纳。这一历史片段反映了红军时期政治工作与军事指挥之间的微妙关系。1955...
红七军团:红七军团1933年6月由红十军改编而成,军团长寻淮洲、政委萧劲光,全军8000余人。红七军团下辖红十九师(师长寻淮洲,政委萧劲光)、红二十师(师长李聚奎,政委李翔梧)、红三十四师(师长周子昆政委谭震林)。1934年7月6日,为减轻中央苏区所受到的军事压力,红七军团在江西瑞金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
那晚大半夜,红七军团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还有参谋长粟裕的引领下,从瑞金中央苏区离开,正式开始走上了北上抗日先遣的那条路。整个军团总共有 6000 多人,被整编为 3 个主力师,带着 1300 多支各种枪支,由于红军刚开始建立,物资挺缺的,因而第七军团多数人就只背着大刀和梭镖,所有作战用的武器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