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应地,在体内抑制 TRIB3 上调或阻断其下游信号传导的策略成功增强了索拉非尼的治疗效果,并防止了索拉非尼诱导的超进展。该研究因此确定了肝细胞癌(HCC)中索拉非尼耐药的关键机制,其核心在于 TRIB3 介导的促肿瘤中性粒细胞募集以及随后的疾病加速进展。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
系统性地揭示了HCC细胞内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GPAT3)通过介导甘油三酯(TAG)合成,促进HCC索拉非尼耐药的分子机制,并且发现阻断GPAT3活性可克服HCC索拉非尼获得性耐药,具有较好的临床
SCD 的高表达导致饱和脂肪酸与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降低,并进一步导致脂肪酸比例失衡和索拉非尼的耐药。 6) mRNAsi能够预测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 除了通过mRNAsi识别索拉非尼的潜在的耐药机制,我们还查看了干性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五套肝细胞癌队列中,处...
在索拉非尼治疗下,索拉非尼耐药细胞中的线粒体保持更大的功能和形态完整性。然而,细胞耗氧率和线粒体DNA含量分析表明,索拉非尼耐药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较少。进一步的研究将这一发现归因于线粒体生物发生的减少,这可能是由于PGC1β加速降解所致。机制解剖显示,上调的UBQLN1以非泛素化方式诱导PGC1β降解,以减弱索...
中山大学等机构的研究揭示了肝细胞癌(HCC)中索拉非尼耐药的关键机制,发现TRIB3在其中起核心作用。研究指出,索拉非尼诱导的活性氧-内质网应激轴触发TRIB3表达,通过NF-κB依赖的方式上调CXCR1/2配体,促进肿瘤内中性粒细胞的积累。这些中性粒细胞通过抑制M-STAT3通路增强上皮-间质转化过程,导致索拉非尼从抗血管生成治疗...
通常在治疗后6个月内观察到HCC对索拉非尼的耐药性。证据表明,索拉非尼对HCC的原发性和获得性耐药涉及多种机制,包括自噬、上皮-间质转化、癌症干细胞、肿瘤微环境和表观遗传调控,并涉及许多信号传导途径,例如Wnt/β-catenin、TGFβ、Ras/MEK/ERK、PI3K/Akt、TNFα/NF-κB和JAK/STAT途径。然而,索拉非尼耐药的...
肝癌中索拉非尼的耐药机制
筛选并聚焦于一种小的非编码RNA分子miR-552,进而通过经典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探究该miRNA分子对肝肿瘤起始细胞扩增和自我更新中的作用及其对索拉非尼敏感性的预警作用,研究团队首次发现miR-552分子促进了肝肿瘤起始细胞的扩增和自我更新,并进一步介导了肝癌的恶性及治疗耐药,可能成为肝细胞癌患者潜在治疗靶标及索拉非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