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大学李阳生教授团队在The Crop 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GSW3.1, a novel gene controlling grain size and weight in rice”的研究论文,作者通过对源于籼粳杂交的RIL群体进行QTL分析,发现了一个控制粒型与粒重的新基因GSW3.1。 研究者发现籼稻与粳稻在粒型上存在很大差异,通过籼粳杂交获得了一个高世代的R...
水稻粒重基因GW8位于第8染色体,编码Squamosa启动子结合蛋白(squamosa promoter binding protein-like 16,OsSPL16),是一个包含SBP结构域的转录因子,GW8可加快颖壳细胞的纵向分裂速度而引起籽粒变长、穗长增加、子房伸长加快和籽粒灌浆加速,从而调控水稻粒和粒重[9]。GW8通过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调控粒型,较高的表达水平...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院士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从超级杂交稻中共同研究克隆了一个水稻粒宽粒重基因并开展了功能分析,为阐明水稻粒形的遗传调控机制和高产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新植物学家》上。我国是稻米消费大国,提高水稻产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该研究揭示了小麦粒重基因TaGW2的新功能,不仅作为粒重的负调控因子,还在负调控小麦叶锈病抗性方面发挥作用,敲除该基因具有同时增强叶锈病抗性和提高粒重的双重效应,这一发现为小麦育种和病害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该研究在Fielder接种小麦叶锈菌THT的12h和24h后的转录组中发现了TaGW2-6A/6B响应叶锈菌的侵染...
盖钧镒院士团队前期率先构建了1套野生大豆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定位了大豆百粒重、油脂含量等驯化相关性状的遗传位点。本研究针对控制大豆百粒重的主效位点qSW16.1,通过精细定位克隆到该QTL内的SW16.1基因,在大豆种质资源中鉴定到12种SW16.1等位基因。转录组、酵母单杂、启动子-荧光素酶等分析表明,SW16.1序列变异(plo...
本研究从蛋白-蛋白互作、单倍型互作和转基因遗传互作三个层次研究解析了两个重要粒重基因的互作网络和遗传效应,有助于阐明小麦产量形成与改良的遗传与分子基础,为小麦分子设计育种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图1粒重相关基因TaDA1和TaGW2的互作效应研究 已毕业的柳洪博士(现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3月15日发布消息称,近日,该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研究发现了一个来自野生稻的新的基因位点,可以提高栽培稻粒长和粒重,揭示了新的水稻粒长调控途径,为水稻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
该研究从蛋白-蛋白互作、单倍型互作和转基因遗传互作三个层次研究解析了两个重要粒重基因的互作网络和遗传效应,有助于阐明小麦产量形成与改良的遗传与分子基础,为小麦分子设计育种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已毕业的柳洪博士 (现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和李慧芳博士为第一作者,李甜副研...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控制水稻粒长、粒重、产量和籽粒外观品质的基因lgy3及其等位基因lgy3包含从下组核苷酸序列中选择的核苷酸序列: (1)seqidnos:1-4中的任何一个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2)与(1)的核苷酸序列的互补序列在中等严格条件、优选高严格杂交条件下杂交的核苷酸序列; (3)与(1)的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70%...
百年来上海科技资源不断积聚, 科技投入逐步加大, 创新环境日益优化, 硕果累累,历历在目。 “上海科技史上的今天” 一起回顾那些科技精彩瞬间。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资料支持:上海市科技成果档案资料馆、华东科技传媒 ↓分享 ↓点赞 原标题:《2007年的今天,上海科学家成功克隆控制水稻粒重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