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在籼稻与粳稻中过表达新基因“鲲鹏”,均表现出籽粒粒长、粒宽及千粒重的显著提高,其中千粒重增幅更是高达30%~40%。相反,该基因敲除后,籽粒大小及千粒重显著下降,确认了“鲲鹏”在籽粒大小和粒重中的正向调控作用。有趣的是,对粒重的正调控作用仅发生在利用...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院士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从超级杂交稻中共同研究克隆了一个水稻粒宽粒重基因并开展了功能分析,为阐明水稻粒形的遗传调控机制和高产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新植物学家》上。我国是稻米消费大国,提高水稻产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近日,武汉大学李阳生教授团队在The Crop 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GSW3.1, a novel gene controlling grain size and weight in rice”的研究论文,作者通过对源于籼粳杂交的RIL群体进行QTL分析,发现了一个控制粒型与粒重的新基因GSW3.1。 研究者发现籼稻与粳稻在粒型上存在很大差异,通过籼粳杂交获得了一个高世代的R...
3月1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创新团队发现小麦开花关键调控因子TaFT-D1亦有调控粒重的功能,解析了该基因通过与小麦粒重正调控因子TaFDL2相互作用调控小麦粒重的分子机制,揭示了“多效性”基因在调控粒重方面的潜在价...
本研究从蛋白-蛋白互作、单倍型互作和转基因遗传互作三个层次研究解析了两个重要粒重基因的互作网络和遗传效应,有助于阐明小麦产量形成与改良的遗传与分子基础,为小麦分子设计育种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图1粒重相关基因TaDA1和TaGW2的互作效应研究 已毕业的柳洪博士(现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粒重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发掘粒重调控关键基因,解析其分子调控通路,可为水稻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自噬是真核生物中的一种细胞降解途径,在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多个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营养循环、细胞衰老和凋亡以及淀粉降解过程。目前关于自噬家族基因参与调...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控制水稻粒长、粒重、产量和籽粒外观品质的基因lgy3及其等位基因lgy3包含从下组核苷酸序列中选择的核苷酸序列: (1)seqidnos:1-4中的任何一个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2)与(1)的核苷酸序列的互补序列在中等严格条件、优选高严格杂交条件下杂交的核苷酸序列; (3)与(1)的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70%...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教授王振宇团队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教授赵团结团队,研究解析调控大豆粒重遗传位点和驯化基因。相关成果发表于《理论与应用遗传学》。 俗语说:“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豆。”大豆是优质的植物蛋白资源,也是健康的食用植物油源。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种植和消费历史悠久。然而,我...
李云海团队与合作者前期报道了一个调控水稻籽粒大小和产量的转录因子GS2,而OsmiR396可以调控GS2表达。为了进一步研究GS2调控种子大小和粒重的分子机制,该团队对近等基因系NIL-GS2 AA进行诱变,…
摘要:粒重性状对于胡麻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胡麻小粒型材料CLX为母本,大粒型材料BLX为父本,杂交获得F1和F2群体,应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胡麻籽粒千粒重、籽粒表面积、籽粒周长、籽粒长度和籽粒宽度的遗传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粒重的遗传模型为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