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秦国文字立足于字形,实用至上,这成为秦统一后“书同文”的基础,正是小篆前身。 王国维认为这些文字"左右均一,稍涉繁复,象形象事之意少,规旋矩折之意多"。从有序和整饬角度说,籀文是金文向小篆的过渡。现存籀文以《石鼓文》为代表,它是战国时代秦国刻石,十个石墩形似鼓状,上刻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
古文和籀文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两种重要字体,它们在字形、起源、使用时期以及特点上都有所不同。以下是对这两种字体的详细比较:一、定义与起源古文:古文通常指的是先秦时期的文字,特别是战国时代各国所使用的不同书写形式。这些文字在字形上较为多样,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 古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甲骨文和...
《说文解字》收录的“古文”五百一十字,说的也是这种“古文”。(《说文解字》中的古文)再说籀文 籀文是秦以前的西方文字,也就是秦在它统一以前所用的文字,另外也称为大篆。《说文解字》中说籀文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并不准确。汉时蒙童用书有《史籀篇》,有一种说法籀文的名字就来源于此,现在籀文...
什么是古文、籀文
即以《史籀篇》大篆为规范,相对稳定地保持了这种规范的延续性,因此王国维认为秦用籀文正体,为西土文字;六国用古文俗体,属东土文字。今天看来,古文是指秦国以外的东方各国通俗流行的手书墨迹而言,并不包括题铭的金文。因此古籀之异不仅表现在正俗之别、东西之别,也表现在题铭与墨迹的区别。
广义上,籀文涵盖了古文和大篆的范畴;而狭义上,它则专指《史箍篇》中的文字,即宗周书。正是在这种文字的基础上,秦代的 李斯进行了整改与变化,从而诞生了小篆。王国维在《史籀篇·疏证·序》中指出,《史籀篇》的文字正是周秦时期西土所使用的文字。他认为,战国时期秦国采用籀文,而其他六国则使用古文...
古文主要指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文字,字形保留较多象形特征,比如水字写作流动波纹状。许慎在编书时参考了部分古文、籀文,但由于他未曾见过甲骨文,且部分资料来源于焚书坑儒后的残存典籍,某些考据存在误判。籀文又称大篆,源于西周晚期青铜器铭文,笔画繁复结构对称,典型如石鼓文。比如将射字误拆为身和寸,而甲骨文显示该...
印文出自《说文解字·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古,古文,主要採自“壁中書”以及民間所獻的古文經。所謂壁中書,就是孔子後人在秦禁詩書時,藏匿在墻壁中的用戰國文字書寫的典籍。古文是抄書的字,故多用民間流行的簡體、俗體字。 籀zhòu,籀文,是指《史籀篇》裡的文字。《史籀篇》相傳是周宣王的史官籀...
古文 大篆 籀文 小篆 八分 隶书 章草 行书 飞白 草书 汲冢书 李斯 萧何 蔡邕 崔瑗 张芝 张昶 刘德升 师宜官 梁鹄 左伯 胡昭 钟繇 钟会 韦诞 古文 按古文者,黄帝史苍颉所造也。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龟文 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孝经》援《神契》云:“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