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象、法、化、决塞、心术、计数。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义也、名也、时也、似也、类也、比也、状也、谓之象。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 七法 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
《七法》,出自《管子》。「七法」即七项法则:则、象、法、化、决塞、心术,以及计数。本篇主要阐述了“七法”的作用和意义。作者认为,君主采用“七法”,就能“治民有器,为兵有数。”也就是说,“七法”是治理民众的凭借,用兵的依据。不仅可以治理好国事,也能匡正天下的名分。他还认为,君主的权威被...
综上,管子七法以“规律—现象—制度—教化—决策—修养—数据”为逻辑链条,既有对宏观规律的把握,又包含微观操作的指引。其系统性思维至今对组织管理、政策制定仍具借鉴意义,尤其在动态平衡制度刚性与教化柔性、数据理性与人文关怀方面提供了古典智慧。
《管子》概括法则规律的两级范畴,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法则规律范畴的总概括,是高度的哲学抽象,有丰富的实证材料支撑和深刻的理论应用价值,跟现代科学的宇宙观、方法论相融通,可为今人借鉴。 本文分四节。 1.“七法”:总论概说,分述“七法”各自的定义和意义。 2.“四伤”:指百匿、奸吏、奸民和贼盗四害。匿:...
七法 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廢;有功而不能賞,有罪而不能誅,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是必立,非必廢,有功必賞,有罪必誅,若是安治矣,未也,是何也?曰:形勢器械未具,猶之不治也。形勢器械具四者備,治矣。不能治其民,而能彊其兵者,未之有也。能治其民矣,而不明於為兵之數,猶之不可。
七法即七项法则,即则、象、法、化、决塞、心术、计数。本文阐明它们的含义和重要性。与此相关,文章还论述了下面三部分内容:一是“百匿”问题,指出藏在君主左右的各种坏人对治国用兵有四方面的伤害(威、法、教、众),名之为“四伤百匿”;二是论述了用兵以匡正天下的基本原则,名之为“为兵之数”;三是分析...
尺寸、 绳墨、规矩、衡石、斗斛、角量等等,是所谓的“法”。渐进、顺服、消磨、浸淫、适应、习惯等等,是所谓的“化”。予夺、险易、利害、难易、开闭、死生等等,是所谓的“决塞”。老实、忠诚、宽厚、施舍、度量、宽恕等等,是所谓的“心术”。刚柔、轻重、大小、虚实、远近、多少等等叫作“计数”。在许慎...
译文版《管子》·七法 正确的主张不能用,错误的主张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罚;像这样而能治理好人民的,从来没有过。正确的坚决采用,错误的坚决废止,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这就可以治理好了吗?还不能。为什么?因为,不具有军事力量和军事器械,仍然不能治理好。有了军事力量和军事器械以后,再具备上述...
《管子七法》翻译 《管⼦七法》翻译 七法第六 善事⽴则众形聚,形聚⽽势⽣,势⽣则器、械俱,形、势、器、械俱然后可以治民⼀众⽽道⾏德⽴,此诚为道、世两不相丧之枢机;舍事⽽求道不丧世、世不丧道,南辕北辙,岂可及之?则、象、法、化、决塞、⼼术、计数之“七法”诚为合...
《管子·七法》所提及的“七法”,即则、象、法、化、决塞、心术和计数,共同构成了国家治理与军事行动的理论基石。这篇文献揭示了法则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七种法则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则,体现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涵盖天地之气、寒暑更替、水土本性和万物成长过程,是制定政策和法律的基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