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 [ jī zǐ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jī zǐ ] 箕子(? - 前 年),子姓,名胥余,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商王文丁的儿子,商王帝乙的弟弟,商王帝辛的叔父。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大家还在搜 箕子朝鲜后代 箕子装疯卖傻 箕子朝鲜王朝 箕子朝鲜...
箕子朝鲜为卫氏朝鲜所取代,卫氏朝鲜为汉之“外臣”、属国。汉武帝伐朝鲜,裂其地 为四郡,为汉的边疆辖区。有了箕子朝鲜,方有卫氏朝鲜,方有汉之四郡,方有高句丽史、渤海史,从而构成了东北古史、东北民族与疆域史的基本 系列,而箕子朝鲜是为中国东北史之开端。朝鲜野史《三国遗事》造谣,檀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
我国首次记载箕子去朝的文献是伏生的《尚书大传》,其后是司马迁的《史记》,再其后,《易经》《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历代不少著作都记述了“箕子去朝”这一历史。 《尚书大传》载:“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为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箕子受周之封,不得无臣礼...
在东方的黎明中,朝鲜半岛的北部边缘,一群人在茫茫大海的背景下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这群人,是由一位曾经身居高位的忠臣领导的。他不是别人,正是商朝末期的一位重要人物——箕子。商朝的灭亡,如同一场暴风雨,席卷了整个王朝,但在这场风暴中,箕子和他率领的遗民却找到了新的希望之地。箕子:一位忠臣的形...
商朝以前的箕国历史记载不明,但是箕国被商朝所灭,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成了王室贵族的封地,箕子就是商代箕国最后的国君。 到了箕子这一代,天下动荡,箕子身为皇室贵族,又身兼太师之职,箕子尽心尽力辅政。《韩非子.喻老》记载:“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说的是箕子见纣王用餐,发现纣王用的是象牙筷子,就感到害怕。
箕子读书台,位于西华县城东南隅。箕子是我国商代一位富有正义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辅佐纣王,因不满纣王而被囚西华筑台夜读。箕子读书台是古老西华的象征。西华在唐代武德年间又名“箕城县”。 箕子是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名胥余,因封国在箕,所以称箕子。他生于公元前1097年,逝于公元前...
箕子,子姓,名胥余。他出身商朝宗室,是帝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官太师,被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箕子曾劝谏纣王,惟纣不听,反囚禁之。于是他披头散发,装疯,以躲过灾祸。周 武王克殷后,命召公释放箕子。武王向箕子询治国之道,这件事被记载于《尚书.洪范》。根据司马迁《史记》...
那么箕子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把国家建在那么偏远的地方呢?按照史书所说,箕子是殷商王室的人,应该跟比干一辈,是纣王的叔叔。他曾经辅佐过纣王的父亲,后来又辅佐了纣王。但是,纣王却是个好大喜功,又喜好享受的人,所以当箕子看见纣王开始使用象牙做的筷子的时候,他就劝过纣王:“您现在就用象牙...
朝鲜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源于商朝贵族箕子的北迁,从这时起,朝鲜国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从箕子朝鲜建立到箕氏朝鲜灭亡,这个朝代存在的926年,直到西汉初年,末代国君箕准被卢绾的部下卫满所逐,逃到朝鲜半岛西南部,在这里箕准又称王三十三年,才因绝嗣而宣告箕子朝鲜的终结。箕子本称婿余,是帝乙的长弟,他受封...
箕子 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子姓,名胥余,官居太师。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在政治哲学理论方面的创造性贡献,被人们称作中华第一“子”。 记载箕子的史料,最早出现在《尚书》和《周易》中,《尚书》还收入了箕子的《洪范》,而《周易》卦爻辞唯一提到的可靠的历史人物,只有箕子。孔子曰:“殷有三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