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汉代经过刑制改革,肉刑逐渐废除。以后随着流放刑罚的不断发展,其地位不断提升,至南北朝时期流刑正式纳入正刑“五刑”之中。自隋律起,正式形成了笞、杖、徒、流、死的新五刑体系,这种体系稳定下来,一直延续到清末,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概念释义 “五”是满...
古五刑笞、杖、徒、流、死。 1 笞刑:指以竹、木板等拷打犯人臀部,背部和大腿; 2 杖刑:指用荆条或木板拷打犯人; 3 徒刑:以惩罚性劳动为主,并且适用范围有限,不属于刑罚体系的中心; 4 流刑:把犯人遣送到...
西汉初曾废除残伤肢体的肉刑,以笞、杖代替。虽至汉末肉刑并未真正废除,但传统的五刑制度已开始发生变化,历魏、晋、南北朝,不断有关于废除和恢复肉刑之争,并对原有的五刑屡加更定。到隋、唐时期,商周以来的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制度,终于为笞、杖、徒、流、死的五刑制度所代替,直至明、清沿用不改。 墨...
五刑最早源于有苗氏部落,初步形成于北朝的《北魏律》,是为“死、流、徒、杖、鞭”。到隋朝的(开皇律》,正式确立“笞、杖、徒、流、死”这一五刑制度。 具体就是: 1.笞,用小荆条拧成的刑具抽打受刑者臀部,清朝时刑具改为竹板。分五等: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是最轻的刑罚。
【疏】议曰:假有人犯杖一百,合加一等,处徒一年;或应徒一年,合加一等,处徒一年半之类,是名‘就重次’。又有犯徒一年,应减一等,处杖一百;或犯杖一百,应减一等,决杖九十,是名‘就轻次’。惟二死、三流,各同为一减。【疏】议曰:假有犯罪合斩,从者减一等,即至流三千里。@理论法学陈璐琼或有犯流...
隋《开皇律》首先确立了笞杖徒流死封建五刑制度;唐律继承了隋朝的五刑制度,并创设“加役流”。★ ___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唐太宗时创设的一种刑罚 , 是将最高流刑的劳役
封建制五刑是指答、杖、徒、流、死五种法定刑罚。 封建五刑制自秦汉以后渐次确立,但直到隋以前,仍处于变动之中,未最终定型。《北魏律》定刑为六种:死、流、宫、徒、鞭、杖。 《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杖、鞭、徒、流、死五刑,为隋唐以后答、杖、徒、流、死的刑罚体系奠定了基础。 隋朝立法者以北朝五刑...
【文渊阁】何谓“五刑..流 把罪犯押圌解到边远地方服劳圌役或戍守,不得离开该地区的刑罚。流刑刑名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流宥五刑”,作为对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宽宥的一种刑罚。流刑的名称,历代不同,有时称放
隋、唐以后,以笞杖徒流死为五刑,亦良法也。汉文除肉刑,唐太宗观《明堂针灸图》,禁鞭背,皆后世仁政。汉、唐享国长久,有以哉!”六月,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上问:“何如?”对曰:“太宗自十五六年,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