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因为正值人的童年时,一些所见所闻从眼耳传入内心,并在心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则童心就失去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进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去了。久而久之,知道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
童心,就是真心。如果认为童心不可有,那是认为真心不可有。童心,没有丝毫的假,而是纯粹真实的,它是人类最初一念的本真之心。如果失去童心,就失去了纯真的心I失去了真心的人,也就不再是纯真的人。做一个不纯真的人,完全不再具有人最初的本性了。 孩童,是人生的开端;童心,是人心的本原,人心的本原怎么可以失去...
大概是因为,人开始懂事的时候,一些所见所闻就会从耳目中灌入,并且成为他内心的主宰,这样童心就丧失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又从所见所闻中了解到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又成为他内心的主宰,这样童心就丧失了。天长日久,懂得的道理、所见所闻逐渐增多,认识到的、感觉到的范围也逐渐宽广,于是又知道有美名的...
李贽《童心说》原文和译文 462022-12 3 《李白传》原文及翻译 612022-12 4 黄庭坚《登快阁》原文和译文 212022-12 5 《西北有高楼》原文及译文 462022-12 6 《鲁有恶者》译文 242022-12 7 《今夜良宴会》原文和译文 392022-12 8 诸葛亮《诫外甥书》原文和译文 382022-12 9 司马迁《宋伐郑》原文和译文 5020...
材料一 李贽,字宏甫,号卓吾,福建泉州晋江人,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26岁时乡试中举,官至云南姚安府知府,54岁时辞官,晚年专事于著书讲学,因其思想异端,且对封建的假道学、程朱理学的抨击引起了当权者的不满,被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卒于狱中。他倡导“...
提示:在这篇论文里,李贽最重要的观点是提出了“童心”说。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童心也就是儿童的真心,他认为儿童之心天性未泯,还未受到“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条)的污染,最自然,最真诚。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儒家“道理”、“闻见”的教育,耳濡目染,就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污染,失去了真诚...
李贽《童心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 龙洞山人叙《西厢》[1],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童心说》 李贽 【原文】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译文】龙洞山农在为《西厢记》写的序文末尾说:“有识之士不以为我还有童心的话,就知足了。”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