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小章句是也”, 可见 “章句” 与 “训故举大谊” 不是对立关系; 仅有字句说解的 “章句” 基本可以等同于 “训诂”, 因为没有议论分歧的冗杂内容, 篇幅短小, 可以称作 “小章句”, 但不意味着有一种注经体裁叫 “小章句”。)章句
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自然归服。孟子进一步解释道:“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这句话意味着,个人品质的提升应从严格要求自己开始,而不是埋怨他人。当行为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时,不应责怪他人,而应从自身寻找原因。从个人品质的角度看,严格要求自己,宽容...
这句话意味着只有当我们超越了常规思维模式,不受既定观念束缚时,才能获得更加深刻的思考和洞察力。思维的力量可以引导人们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五章:虚 虚,是指告子在《告子章句》中所强调的一种心理状态。告子认为,人应该保持内心的虚心和谦逊,不要妄自尊大和自负。只有当人放下身段,...
不治章句,必求其理 需要指出的是,《论风俗札子》的这段文字,并不意味着司马光的经学主张是重新回到汉唐的注疏之学。司马光所要针对的,不过是庆历学风的末流及当时的科场流蔽而已。就司马光本人而言,他仍然是庆历以来新经学风尚的坚定支持者,在其所著《...
它意味着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来完全表达的,言语所能描述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这反映了道家对于“道”的神秘性和超越性。 2.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与“道可道,非常道”相呼应,指出名字是用来标记事物的,但名字本身并不是事物本身。事物的本质是超越名字的,名字只是人为的标记。 3.吾生也有涯...
"明足以察奸",意味着要有洞察世事的能力,但不能因此变得尖锐;"智足以成事",则要求有处理事务的智慧,但又能保持谦逊。"仁义行之,谦顺处之",意味着要有涵养和宽容,懂得在小事上退让,不必事事计较,有时甚至需要"糊涂"一些,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对于从政者来说,修炼大家风范,具备宰相...
这个成语形容文章的章法、句法非常工整,符合儒家经典的要求,意味着文章写得非常出色,文采斐然。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这个成语常用于夸奖文章或言辞工整、文采出众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或者形容一个人的口才极佳、辞藻华丽。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据说,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含蓄与婉曲微有分别,含蓄者,正意约略表露于词句中,而使人在此若隐若现之辞句中可探索得深长之意味也。 况周颐曰:“吾词中之意,唯恐人不知,于是乎勾勒。夫其人必待吾勾勒而后能知吾词之意,即亦何妨任其不知矣。曩余词成,于每句下注所用典。半塘辄曰:‘无庸。’余曰:‘奈人不知何?’半塘曰:‘傥...
从另一个角度,做学问也需如观水般精细,"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意味着我们在学习上不能敷衍了事,应注重积累,一步一个脚印。正如日月之光照亮每一处缝隙,流水不填满坑洼而前进,君子志向唯有达到一定规模方能实现。因此,无论是攀登泰山,还是深入圣人之门,都是提升自我、拓宽视野的途径。总的...
“章指”的出现,在方法论上,意味着对于批评对象在分析的基础上有一种理性的总括与综合,这种方法、观念与后来文章学中的主旨、立意乃至立主脑都有相通处。而章句之学对于典籍的分章析句、训释字词、串讲句义与后代的文章之学的文本细读和审美阐发乃至评点之学亦有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