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指的是具体可感的形象,原指卦象,不是直言艺术形象,但它可以通向艺术形象,是对现实事物的一种模拟、反映。 “意”则指思想、情意。 立象以尽意的意义: 通过“立象以尽意”,圣人能够超越语言和文字的局限性,用卦象和象征手法来表达那些难以言传的深层意义和宇宙真理。 它强调的不是单纯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描...
它的独创见解是:言不尽意,象可尽意。认为言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表意,但不能尽达;要尽达,须依靠象。象指卦爻象。《易经》将卦爻象配以卦爻辞即言,则使意得到极完美的表达和沟通。因此,象比言更为重要。卦爻象具有形象性。立象尽意之说表露出形象思维重于抽象思维的倾向。这种观点有合理性,也有很大的片面...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孔子说:“文字不能把话都写全,话旦漏也不能把心中的意思都说全。那么圣人的意思就不能完全了解了吗?” 孔子说:“圣人设立象,用以全面表现难以表达的意思。设立了卦,全面表现难以说清的真伪性情。附上卦爻辞全面表达自己要说的...
通过立象来尽意,补救言之不足。综其要点有二:一是认为书(文字)不能尽言,言不能尽意,而象可以尽意;二是暗示了形象思维——“象”式思维优于概念思维;实际上确立了中国传统审美“以象明意”,偏重“意象”的思路。后经王弼、刘勰等人的发挥,至唐代,“意象”一词实际上已成审美活动之本体...
立象以尽意是《易传》的哲学、美学观点.意谓圣人用确立《易》象的办法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念。《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说明“象”与“意”的联系。“象”指具体可感的形象;“意”指思想、情意.“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象”对于“意”的表现,应注意以小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