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是一种在外科手术中使用的组织修复技术,主要用于修复受损或缺损的组织。 胫后动脉是人体下肢的主要供血动脉之一,它起源于腹主动脉,向下穿过小腿肌肉群,最终在脚踝处分为两个主要分支:足背动脉和足底动脉。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就是利用这个动脉的分支来获取皮肤和软组织的移植材料。 在进行胫后动脉穿支...
保留筋膜、肌肉和神经的自体组织穿支皮瓣是皮瓣的未来发展方向,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穿支皮瓣有深下腹穿支皮瓣(deep inferior epastperator flap, DIEP flap)、和臀上、臀下穿支皮瓣(SGAP/ IGAP),它们主要用于乳房再造;旋股外侧动脉穿支(LCFAP)瓣(以前称为大腿前外侧或ALT瓣)和胸背动脉穿支(TAP)瓣,主要用于四肢...
肌间隔穿支皮瓣(septocutaneous perforator flap)是2016年公布的显微外科学名词。定义 以肌间隔穿支血管供养的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走行于肌间隔,再穿过深筋膜到达皮肤。多存在于肌肉细长的四肢肌间隔的部位,分开肌间隔可见到穿支血管起自深部主干动脉。由中国解剖学家钟世镇于1982年首先提出。出处 《显微外科学名词...
穿支微型皮瓣 穿支微型皮瓣(small perforator flap)是2016年公布的显微外科学名词。定义 以穿支血管供养的小面积皮瓣(有时以5cm²为界)。仅用较短的穿支血管蒂就能完成皮瓣移植,因此其切取的血管也较细小。多用于重要部位的微小精细修复,如指腹、手掌、鼻尖、耳郭等。出处 《显微外科学名词》第一版。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是2016年公布的显微外科学名词,出自《显微外科学名词》第一版。定义 由股前外侧皮瓣改进而来,穿支血管起自旋股外侧动脉的降支,穿过股外侧肌到达皮肤后而形成的皮瓣。其特点是既可保留皮下脂肪以充填缺损,又可修除皮下脂肪将皮瓣做得很薄,形成真皮下血管...
肌皮穿支皮瓣 肌皮穿支皮瓣(musculocutaneous perforator flap)是2016年公布的显微外科学名词。定义 穿支血管经过深层的肌肉后,再穿过深筋膜到达皮肤而形成的皮瓣。多存在于扁平宽阔的肌肉部位,如躯干和四肢的近段,切开深筋膜后可通过向肌肉深层追踪解剖获得较长较粗的血管蒂。出处 《显微外科学名词》第一版。
自由穿支皮瓣(free-style perforator flap)是2016年公布的显微外科学名词。定义 在任何具有穿支血管的供区部位,均可逆向切取的穿支皮瓣(先解剖出穿支,再向深部追踪解剖,而不必术前知道该穿支血管的来源)。包括自由游离穿支皮瓣和自由带蒂穿支皮瓣两种应用形式。由台湾医师魏福全于2004年提出穿支皮瓣的设计...
阔筋膜穿支皮瓣(tensor fascia lata perforator flap,tflp,tensor fascia latae perforator flap)是2016年公布的手外科学名词,显微外科学名词。定义 穿支血管起自旋股外侧动脉的横支,穿过阔筋膜到达皮肤而形成的皮瓣。多用于伴有肌腱缺损(如跟腱)的四肢修复。美国医师戴勒(Deiler)于2000年首先报道。出处 《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