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孔素(perforin)有多个别名,比如成孔蛋白、孔形成蛋白(pore-forming protein,PFP)、孔道形成多肽(pore-forming peptide)、溶细胞素(cytolysin)等等,一般说的就是穿孔素1,它有534个氨基酸,不过,它的化学本质其实是糖蛋白。它的结构和表达最初于1988年由美国科学家艾克哈德·波达克(Eckhard R.Podack)和他的团队给...
穿孔素的异常一方面可以引起受影响的细胞凋亡增加,另一方面可引起细胞发生溶解性坏死,因此穿孔素水平越高,疾病活动越严重,并反映个体免疫炎症相应程度。 另一研究发现,SLE患者CD4+T淋巴细胞中穿孔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而这一结论与Kaplan的相一致,而且Kaplan他们还指出,穿孔素在SLE CD4+T细胞中过表达可能有助于杀死自...
穿孔素是一种分子量为67kDa的糖蛋白,由阳离子(80-90%的碱性末端),酸性末端和一个中央的多聚丙烯酰胺链组成。它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即通过孔道机制杀伤癌细胞和病原菌。穿孔素主要作用于细胞膜,从而使靶细胞死亡。它通过靶细胞膜的小孔形成使钙离子流入细胞,调节细胞水平,导致细胞凋亡。 穿孔素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
穿孔素(perforin)是一种存在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和NK细胞胞质的细胞毒颗粒中的糖蛋白,具有67kD的分子量,又称C9相关蛋白或溶细胞素。成熟的穿孔素分子由53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56-75kDa,等电点(IP)为6.4。穿孔素分子中170-390之间的氨基酸序列与C9328-560之间有约20%的同源性。当与...
穿孔素,顾名思义,指的是具有穿孔作用的物质。在材料科学中,穿孔素通常是指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材料,它能够通过一定的处理或加工手段,在自身表面或体内形成一定的孔洞结构,从而增加其表面积以及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 2.穿孔素的应用 2.1材料科学领域 在材料科学领域,穿孔素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材料的表面改性。通过在材...
穿孔素和颗粒酶的作用有通过细胞凋亡诱导靶细胞死亡,两种物质都是重要的效应分子。 穿孔素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细胞毒性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产生,相关细胞可与靶细胞进行接触,接触后可释放穿孔素,从而在靶细胞的细胞膜上形成通道,促使细胞受到溶解和破坏,达到靶细胞凋亡的效果。 颗粒酶是细胞毒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释...
综上所述,穿孔素在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中都发挥关键作用。它通过诱导CTLs的细胞毒效应,参与病毒清除和肝细胞损伤过程。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穿孔素表达与病情严重度相关。在丙型肝炎中,穿孔素可能影响病毒清除和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其表达和功能在急性期有显著变化。因此,穿孔素被认为是病毒性肝炎治疗中...
这种极化现象让穿孔素精准作用于靶细胞膜,避免误伤正常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维持自身稳定性的重要机制。 从机制层面看,穿孔素极化需要多重细胞结构协同运作。当免疫细胞识别到异常细胞表面抗原,细胞膜特定区域会形成免疫突触结构。该结构如同瞄准镜,将细胞内的穿孔素颗粒定向运输至靶细胞接触区域。运输过程依赖微管网络构成的...
穿孔素是由细胞毒性T细胞(CTL)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释放的一种蛋白质。其作用原理是:当这些效应细胞识别到异常的靶细胞(如病毒感染细胞或肿瘤细胞)时,会释放穿孔素。穿孔素单体可在靶细胞膜上聚合形成跨膜通道,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内外渗透压失衡,最终使靶细胞破裂(细胞溶解)。同时,穿孔素形成的孔道也...
穿孔素,颗粒酶 NK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可以直接、快速、高效的杀死肿瘤细胞,是“天然杀手”。其主要途径有以下5种(如图1所示): 图1 穿孔素(成孔蛋白,也称为PFN)是一种分子量为67kD糖蛋白,由细胞毒性T细胞(CTL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产生,作为细胞介导的靶细胞破坏中的效应分子。当与靶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