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美术史豆瓣评分:8.9 简介:我用这三场讲座做了一件我一般不太做的事,就是直接地讨论美术史研究中的概念和方法。我感到,美术史在中国是个有活力、吸引年轻学子的领域,因此希望将这个系列讲座想象成一个短期课程,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一下自己
这一整合、提升过程的意义在我看来有三点:一是空间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打破图像、雕塑、器物和建筑这些美术史材料的传统类别划分;二是空间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将注视点从孤立的图像和作品(works)转移到图像间和作品间的关系上来;三是空间概念可以帮助我们连接和综合艺术的内在属性和外在属性—前者为艺术品自身的内容和形式,后...
代表有新石器时代彩陶器型与装饰: 半坡类型的器物:反映出一种对器物敞开空间的重视和把空间进行"科学”度量的习惯。 庙底沟类型陶盆则遵循了连接和动态的原则,力求通过形状与纹饰的配合增强动态的感觉,富于动感的弧形线条引导观者的目光沿器物表平行环绕,过程中实现了器物的三维呈现。这种表现手法同样在马家窑文化中,复...
读巫鸿《“空间”的美术史》随笔 (一)绪语 巫鸿先生是当代著名艺术史家,在空间艺术、艺术观念和墓葬艺术等方面观点独到。其通过中国传统与西方方法融合的思路取得了很大成就,《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废墟的故事:中国美...
(2)常规的美术史的“空间”概念的基本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沿着图像志的脉络,把“空间”理解为构成图像的文学或宗教意义的一个因素,我称之为“图像空间”(代表人物: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 1892—1968年),他在其对图像志和图像学的讨论中援引了若干含有空间因素的例子,以说明根据“约定俗成的题材”...
📚📚《“空间”的美术史》是巫鸿教授在2016年6月20日至22日于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举办的系列讲座的精彩整理。 🎨🎨讲座以“空间”为核心,将巫鸿教授多年对中国美术史的深入研究进行了方法论上的整合,为国内年轻学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经验。 🔍🔍讲座内容不仅涵盖了美术史的视觉分析,还深入探讨了“空间”及...
作者在第一讲中提到了中国古代绘画二维空间“图式“与三维空间”图式“之间的关系,提出使用传统的进化论理论来看待中国的美术史忽略了其中共时性的相对关系。如东汉晚期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宴饮六博中,没有将准确无误的透视奉行为绘画的标准与准则,并不能说明东汉工匠没有掌握这种技法,而是“出于不同目的或“意图”(...
一种把空间看作视觉感知及再现的内涵和手段,我称之为“视觉空间”;另一种把空间理解为构成图像意义的因素,我称之为“图像空间”。如我在上面说过的,这两个方式来源于常规美术史研究中的形式分析和图像解释这两个基本方法论,而这个常规美术史是在欧洲人文传统中发展起来的,使用的基础材料是西方的视觉证据、观念和...
📚 巫鸿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发表的系列讲座《空间的美术史》已经整理出版啦!以下是一些精彩内容:🔍 空间与总体艺术: 1️⃣ 图像分析:探究图像的构成。 2️⃣ 图像与物的结合:分析图像与环境的联系。 3️⃣ 空间概念在综合艺术体中的应用:包括建筑、器物、图像、知觉和想象。🎨...